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章 初露锋芒 (第1/2页)
一夜无梦,晨曦醒来神清气爽。 不知是氧气充足,还是具备灵气的原因,前世饱受折磨的失眠,睡醒也是昏昏沉沉,现在居然莫名其妙的好了。 打一趟太极,用过丰富的早餐,琢磨着马上就起飞了,干脆把教习的工作辞了。 姜楠头上缠了一圈带着血渍的麻布,来到稷下学舍向时任的祭酒荀子告假。 荀子是赵人,一生游历,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其巨著《劝学》传颂至今,战国末期的大儒。 提出人性恶论,主张“礼法并施、不可偏废”,不信鬼神,坚信人定胜天,只是思想过于超前,儒家不认可,法家又不似商鞅般纯粹,并不得志。 然,其两个弟子韩非和李斯却大放异彩,依法治国,儒法并施,这两人可都是我政儿未来的左膀右臂啊?! …… 此刻荀子正在大殿中,组织一个辩论,姜楠心中一动,也来到大殿。 春秋战国,百花齐放。坐而论道,辩论之风盛行。 这是一个真正礼贤下士的时代,在辩论席上,人人平等,君臣仕子,都是席地而坐发表观点,儒生仕子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儒生驳斥达官甚至君主,是常态,非但不能打击报复,更要做出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般的包容,否则,儒生掉头便去了他国,呼呼啦啦带走一群,还有六国可选呀! 所以,这个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时代,士为知己者死的热血青年愣头青更是无数。 …… 大殿内十余名教习、学子正在热烈的辩论,辩论主题是与大秦主战、亦或主和。 辩论源于大秦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馀县,首虏九万。 赵王丹欲亲赴大秦虎xue议和,朝堂却分成了对立的两派,争执不下,便广开言路、兼听则明。 姜楠来到大殿,找个角落席地而坐,顺便了解这个时代的仕子之风。 总感觉大殿漂浮着一股强烈的煞气或者贵气,神识涟漪荡漾,果然发现在偏殿中,坐满了决定赵国走向的军政巨擘,包含大赵柱石平原君、上卿虞卿、军界战神廉颇、乐毅等人,默默的听着仕子的高谈阔论。 …… 儒生意见领袖虞溪高呼:“我旗帜鲜明的主和。 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自长平之战以来,大赵饱受战创,死伤无算,国疲民乏,我等主张,放下兵戈,休养生息,让黎民百姓免于战火的荼毒。” “彩!” 喝声雷动! 坐而论道,一般说的好,众人便说一个“彩”字,这也是喝彩的由来! 姜楠神识看见上卿虞卿一脸黑线,不仅莞尔: “嘿嘿,这个虞溪有意思,坚决的站在了其父虞卿的对立面。 父子意见相左,在辩论席上却是平等的,比如赵括长期将父亲赵奢怼的哑口无言。” …… 另一热血儒生起身,大义凛然道: “自长平之战以来,我大赵同仇敌忾,全民皆兵。 秦人狼子野心,我等大赵血性男儿岂能乞和? 乞和,乃与虎谋皮。 应趁着去岁三国痛殴大秦之余势,乘势追击,一举打垮强秦,以报长平之仇,告慰漂浮在赵国上空五十多万英魂。 但凡,有一丝血性之男儿,都不应乞和。 吾虽儒生,手无缚鸡之力,绝非怂卵。 战事开启,吾将奔赴前线,摇旗呐喊! 血溅沙场,哪怕马革裹尸,在所不辞! 乞和之人, 皆为怂卵!” “彩!” 喝声雷动! “噗……” 姜楠差点喷出来,“尼玛,辩论就辩论嘛,干嘛人身攻击?!” …… 主持辩论的荀子见姜楠额头围着血渍麻布,表情怪异,直接点名道: “姜楠小先生,汝,何观点?” “啊?” 姜楠一愣,暗道:“我就是打酱油的,完事都准备辞职,闷声发大财了!” 心思电转整理了一下思路,清越道: “今日之辩,毫无意义!” 一句话,如同炸雷,将大殿炸的嗡嗡作响。 姜楠清清嗓子,起身继续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主战,亦或主和,都乃大赵一厢情愿。 然,所有的主动权,都在大秦。 狼,不会因为羊乞和,便不吃羊; 弱国,无外交; 弱者,无谈判权; 此刻乞和,只能是自取其辱,丧权辱国。 然,吾,亦不主张战争,秦已退兵,忙于春种,吾之判断,春夏无战事。 然,吾辈必须做好破釜沉舟、玉石俱焚之准备。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战定乾坤。谋大局者,不囿于一城一池之得失。 吾提议: 备战,蓄势,藏锋,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王。 不惹事,然,更不怕事。 大敌来犯,当迎头痛击, 哪怕战死,老子也要生生啖下他一块rou!” 说到最后一句,大手有力一挥,挥斥方遒,血性十足,霸气侧漏! “彩!” 喝声雷动! 偏殿赵国巨擘,却赫然一震,相互若有深意的对望。 …… 姜楠心里暗道:“演戏嘛!你们打打杀杀,关老子卵事。 关键是历史记载,前256年,秦赵仅只有一战,而且是乐乘破信梁,胜!” “说得好! 荀子大喝一声,然后环视在座,“谈判筹码,是打出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