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_第一百二十七章:以工代赈,世袭公候!墨家来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七章:以工代赈,世袭公候!墨家来人? (第2/4页)

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贤婿有此心,贫道便放心。”

    说完之后,谢灵韵目光转向弟子。

    “幼薇,别忘了八月十五之前回师门,参加仙门论道大会。”

    修士之间的联系并不多,除非相邻的比较近,否则大家都是各过各的,但修士们也是要资源的,而打生打死又有失风范。

    正因如此。

    论道大会就成了各派分蛋糕的环节。

    而且为了防止一家独大。

    时间定为十年一次,且只允许五十岁以下的弟子参与。

    否则一帮老家伙上台论道。

    谁来做裁判?那没有裁判就只能靠拳头,到头来也就失去了本意。

    所以,论道之时,各派都会让门下最优秀的几个弟子参与,能夺得魁首位列前茅自然再好不过,不能也稳住别掉下去。

    “嗯,徒儿记得。”

    鱼幼薇开口,郑重的点点头。

    师门养育多年传授道法。

    作为报答,她自然得为师门出一份力,毕竟师妹师侄们也要资源修行。

    见状,谢灵韵也没再赘言,在众人目光下潇洒踏剑离去,苏长歌看了眼,等百年后解决完王朝事,自己大概也能如此潇洒。

    到了那时。

    就又是另一种活法。

    .....

    皇都,承天殿内。

    百官齐聚。

    “诸位觉得这以工代赈之法如何?”

    老皇帝让人将苏长歌的奏折当众读完后,出言询问朝廷百官。

    江南危机消弭,算是解决了他一个心腹大患,不用再担心江南六郡数千万计的百姓被洪水淹没,大晋江山摇摇欲坠。

    那么现在,最重要的事情。

    除了收拾吴王外。

    当然就是图强变法,让大晋改头换面,真正的强大富足起来。

    这以工代赈之法的奏折他昨日就看到。

    不得不说。

    苏长歌的确有治国之才,居然能想出这样的法子来。

    相比于曾经用粮食直接赈灾,以工代赈虽然复杂,但却是治本之法,让灾民们自食其力来赚钱,不用担心将来生活没着落。

    当然,前提得要朝廷富裕。

    不过江南此次地震受灾的百姓只有几十万,影响也不是很大,自然没问题。

    但就在这时。

    百官当中有人站出来说道。

    “陛下。”

    “臣以为楚国公此举有失妥当。”

    “灾民本就不易,还要强迫他们做工才能吃救济粮,未免太过严苛。”

    “君子当以仁义治国,体恤民力,爱惜百姓,故而臣觉得,楚国公应当遵从祖上法度,直接拨粮救济灾民,缓解灾情。”

    一名御史开口,虽迟但到。

    相较于其他官员。

    御史们在治国上可能不行,但找茬弹劾的本事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反正嘴巴一张,阿巴阿巴,又不用他们去一线救济灾民,只要盯着别人不符合圣贤仁义的地方,嘴炮一顿就可以了。

    而伴随他的声音响起。

    百官中一些较为清贵的官员,如翰林院,或者礼部属官,也都跑出来附和。

    “楚国公用心虽好,但终究是年轻。”

    “安抚灾民当用怀柔之政,如此不顾仁义,灾民们心中恐有怨言。”

    “恳请陛下降旨。”

    “驳回楚国公以工代赈之法。”

    一道道声音响起。

    他们中有的是只想和御史一样刷波名声,有的本身就是江南士绅出身。

    朝廷搞以工代赈。

    他们还怎么兼并百姓田地,怎么收留没有田产的佃户为己所用?

    在他们看来,救济灾民无话可说,但在救的同时,为何不能让家族更富足一些,这样一来,朝廷省事,灾民省力,家族获利。

    三全其美不好吗?。

    搞什么以工代赈。

    简直是违背祖宗之法,让他们士绅剥削都不好剥削了。

    而见到如此多官员出来弹劾。

    老皇帝眸子一沉。

    他当然知道这群人为什么跳出来。

    有的是死读书,只知道仁义和祖宗之法,而忽略了现实条件。

    有的则是侵犯到他们利益。

    但这一次询问百官对以工代赈的看法,本来是他的一次试探。

    相比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以工代赈触碰到的利益根本不算什么,可就这样,还是有那么多官员跳出来反对。

    由此可见。

    等到真正变法的时候。

    所碰到的阻力,恐怕比这还要大的多,甚至全天下士绅谩骂反对都有可能。

    想到这。

    老皇帝眼中忽而闪过杀意。

    变法他肯定是要变得。

    现在不变,拖到将来士绅越来越强大,大晋就算想变法也没办法。

    唯有现在他先重重的割一刀,等到将来太子登基继位,随便施下点仁政安抚,打一巴掌,给颗糖,这样大晋才能长治久安。

    而这些刚才站出来的人。

    之后都得找机会给扔到偏远地方去,能打压一批是一批。

    随即,老皇帝脸上露出一抹淡笑。

    “诸位爱卿所言不无道理。”

    “但朕觉得,苏长歌这以工代赈之法颇为新奇,而且百姓也并无怨言。”

    “既如此,不妨先试用以观后效。”

    老皇帝开口一锤定音。

    站出来的官员听到陛下都已经发话,也就没再这种小事上多纠结。

    江南士绅出身的官员虽然不满,但势单力薄,更不敢直接怼皇帝,于是也默默退回队伍,准备回去之后写信告知家族。

    而商议完这件事。

    老皇帝自然要给苏长歌化解危机的赏赐,以及治理江南政务的名分。

    “此次苏长歌敕封江河正神。”

    “护佑一方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