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汉中已下,救国济民当仁不让 (第2/2页)
基层士兵和无地农民一样,都是李青需要尽力争取,拉拢的人群。 毕竟李青起事除了为了在乱世中保命外,便是出于为人民谋福祉的目的。 不管是根据幻视的观测还是通过明朝的历史经验,未来十几年里九州大地上西北将出现连续不断的旱灾和蝗灾,以及部分地区会发生洪灾。 正是连续不断的天灾人祸把西北的人民逼得活不下去,只要有野心家一鼓动就会爆发动乱。 可是动乱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动乱会造成更大的问题,流民到处流串,把更多无灾的地区啃城灾区,制造更多的流民,雪球不断滚动一场王朝鼎革的乱世降临了。 只是这些制造问题的人都不能解决问题,连稳定局面都做不到,只能通过杀戮减少产生问题的人,通过这种方式饮鸩止渴,终究是为王先驱罢了。 李青不由想到了东汉末年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而东汉朝廷的选择是强势镇压,血腥屠杀人民起义。镇压了张角黄巾起义后,所有黄巾降军俘虏全部杀死,是降军不是降兵,毕竟人民起义往往是男女老少都参与的。 可是杀了一轮后剥削压迫依旧,不久后又爆发了波及范围更大的黄巾起义,刘备直接被吓跑了,曹cao通过边打边收编的方式快速壮大了一波,才有了后来的魏武帝,仔细一看才发现其实曹cao比刘备更加得民心,毕竟刘备重视的民可不是一无所有的小民而是世家豪强。 东汉血腥镇压了几轮的人民起义后便迅速失去了民心,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底蕴快速消耗流失,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祸根。 明朝的选择比东汉要委婉一些,更曹cao一样,边打边招安,但明朝朝廷实在太腐烂,没有后续的银两和粮食进行赈灾和建设,刚镇压、招安不久,人们又不得不重新起来反抗。另一边,崇祯又动不动地责怪大臣和前线将领镇压不力,逼着他们主动去和起义军硬拼,没战死也要被崇祯追究责任下狱杀死,战死了崇祯也不肯给个烈士名头,为了甩锅让人污蔑忠烈不战而逃,只能说明朝灭亡崇祯是出了很大力气的。 崇祯还很会自我催眠,上班非常勤劳,他的勤政在明代帝王确认是名列前茅,可惜是非常积极得把国家推入深渊,他好事不做一件,逼着忠臣去送人头,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使国家和民众得利,四海穷困,天禄永终啊! 形容崇祯最贴切的话就是鲁哀王反省自身的话“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简单得说就是无知又无能。 为什么李青会屡次三番得想到崇祯呢? 因为李青发现自己剩下的两个弟弟非常像天启和崇祯。 也就是说大乾很可能只有二十四年左右的时间了。 虽然李青很看不上明朝最后的两位皇帝,可是真让自己坐上帝位,也不能保证就可以把这个国家救回来,感觉推翻重建的可能都比直接上位把国家救回来的可能要大得多。 拿下汉中府后,李青很容易就全取了关中的主要地区,接下来只要按部就班地打下陇西和蜀中就可以再现强秦之势,横扫天下。 不过李青暂时不打算出兵打陇西和蜀中,打陇西范围太大而且缺骑兵,打蜀中路不好走而且缺山地兵,不管打哪个都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和特殊兵种,不积蓄个几年难以有一战而定的实力。 要是陷入消耗战,连续打上几年,不要说统一天下为人民谋福祉了,关中人民都要起来造反了。 李青治理汉中还是那三板斧,杀土豪,分田地,屯兵扩编吏员。 幸好李青在攻打汉中之前扩充了几轮吏员编制,大量的吏员就任使得汉中迅速稳定了下来。 李青也不让跟过来上班的吏员吃亏,毕竟是到刚占领地区上任,存在一定的危险,所以李青让大部分表现合格的吏员都升官了,反正官位也空缺了很多。 其实李青治下的吏员与其说是吏员,但和后世的公务员比较类似,官吏是相通的,可以从小吏一路升上去,不存在官是官,吏是吏的鸿沟。 李青把官员品级都普遍提了一级,BR县令是七品官,李青改成六品,普遍都升上去后,吏员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九品官。 不管是捕快、狱卒还是跑腿的信使又或者是杀人的刽子手现在都是九品官了。干得好都可以升职。 李青怎么做也是参考了“猛将必起于卒伍,宰相必发于州郡”这句话,即可以减少队伍里的官僚作风,又可以挖掘人才,何乐而不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