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 春耕诗(下)  (第2/2页)
站在那里,眉头紧皱,目光严厉。    “宋……宋院长好!”    徐云定顿时慌了神,赶紧手忙脚乱地收回纸,站直了身子。    “哼!”    宋院长瞪了眼徐云定,却也没说什么,毕竟这位纨绔子弟的名声在镇上是有名的,他也懒得多说,省的浪费口舌。    至于另一位……是徐家那个书呆子徐宁?    宋院长看向徐宁,目光下移,喃喃道:“东风……怎么就写了两个字?不继续写下去了?”    这一看,宋院长看着徐宁写的那两个字,歪歪扭扭的,更是眉头紧皱。    宋青山在旁边讥笑道:“院长,我们宁大才子现在可能脑子里一片空白,写不下去也正常,毕竟是书读太多了嘛!嘿嘿嘿!”    周围的人也都笑起来,包括那几个教习,倒是宋院长没笑,反而好生安慰起徐宁来。    “你是徐宁吧?虽然你未在书院内学习过,但你平日里喜好读书的事情老夫是知道的,你若真不会作诗也无妨,只抄写一段圣贤之书,老夫便作保今日无人因此事嘲笑你。”    宋院长在山隐镇甚至是临安城都是有一定威望的,此话一出,宋青山也立马闭上了嘴,看向徐宁,心中暗道这家伙当真是好运。    谁料徐宁笑了笑,朝宋院长拱拱手回道:“小子谢过院长好意,不过小子虽然不通诗词,但也愿意一试。”    这番话出来,宋院长便皱了皱眉,他刚才一番举动实际上是在给徐宁台阶下,但既然这年轻人不知好歹,一定要写诗,他也不会阻拦,只是之后若当众出丑,甚至丢了徐家脸面,也与他无关了。    “那便随你吧!”宋院长淡淡地说了一句,转身便要走,一个书呆子作的诗,他还没什么兴趣。    徐宁笑了笑,又呆愣了一会儿,便提笔继续写了下去。    “东风知我欲山行……”    一旁的徐云定下意识念了出来,只这一句,便让围观者突然一阵寂静。    宋院长停住了脚,眉头紧锁,随后第二句诗已经写了出来。    “吹断檐间积雨声。”    嗯?    有人发出了些许惊异声,这两句诗别看简单,却是融情于景,将“东风吹来,雨过天晴”的美景和人的心情相联系,令人仿佛亲眼见到初春那一幕美景,格外愉悦舒畅。    宋院长转过了身子,看向徐宁,浑浊的眼中带上了不一样的色彩。    虽说诗词乃是小道,但在文风鼎盛的大虞朝,这条小道同样可以通往大道,一个人若是能写出好诗词,那么能写出好文章的几率也是极高的!    而徐宁还没有停笔,一口气写了下去。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写完最后一句诗,徐宁在纸张的最后落下自己的名字。    徐宁。    字,自牧。    同时,这也伴随着徐云定将整首诗都念了一遍,围观者已经是一片安静,再无人说话。    宋青山更是如同见鬼般看着徐宁,眼角不断抽搐。    徐宁看着这首诗,心中还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幸好这不是真正的北宋,发生了乌台诗案的苏东坡先生也未出现在这个时代,不然还写不了这首诗。    但有了这首诗在,交差应该没问题了吧?    课本上的那些诗里,和春耕有关的,也只有这一首了。    心中正想着,徐宁就看到宋院长走上前来,拿起纸开始慢慢诵读,时而闭目,时而微笑,时而沉思,最终都化作了一声叹息。    “好诗啊!好诗!”    宋院长叹息道,看向徐宁,眼神复杂,徐家居然有这么一个诗才被人叫做书呆子,他还相信了,这实在是让人感到尴尬。    不过好在刚才自己也未直接断定他不会作诗,不然这传出去脸就丢大发了!    “让一下,让一下!”    “诶!是陆长安……”    “他怎么过来了?”    众人正沉默着,却有丫鬟分开人群,陆长安从后面走上来,一直到徐宁面前,才微微弯腰拱手。    “在下陆长安,见过徐公子。”    徐宁看着眼前这位美男子,已经意识到自己刚才写的诗只怕有点太好了,终究还是过于引人注目,只得心中一叹,朝对方拱了拱手。    “陆公子好。”    陆长安看着徐宁拱手,那姿势古怪中带着些许肆意,不由得眨眨眼睛,心想这倒是一个有趣的人,只是为何会有人传他是个书呆子呢?    心中想着,陆长安看着徐宁写的诗,嘴唇微动,已经夸赞起来。    “宁公子写的这首诗,不知题目为何?在下刚才听闻,便在心中与自己所作的诗相比,细细咀嚼,思索再三,终究自觉不如,今日这场春耕诗会,怕是要宁公子拔得头筹了。”    这话一出,基本上等于陆长安向徐宁认输了,周围人再次哗然,看向徐宁的目光自然是截然不同。    能让“诗词双绝,美不胜收”的陆长安甘愿认输,徐宁这首诗该有多好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