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 为房兄弟破亲情  (第1/2页)
    上文中曾说到,四年级的暑假里,我家的住房情况发生了改变。    一九九七年的六月,小婶所在的单位面向职工出售一批住房,本着优先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原则,职工可以以优惠的价格自行购买。    在那个住房刚步入商品化的时代,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开始购买商品房,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新居。这不免让许多住房还处在困难状况中的人们十分眼红。    在我十二岁前,我们两家始终挤在一个单元里,诸多的不便似乎习以为常了。    小婶向单位提交了住房困难申请,很快,申请被批准了。这意味着小婶有资格购买一套住房。    这个消息对于我们两家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一来,他们一家三口可以住上新居了;二来困扰我们两家的住房问题终于有了改善的机会,这种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就在我们两家都处在高兴之时,小婶一家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买房需要一笔钱,房款大概三万元。    九十年代中期,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能一下拿出三万块钱的家庭还不太多。何况小叔自从不做买卖后,始终没有再出去工作,她家始终是靠小婶一人赚钱养家。日子着实紧巴了点儿,三万元,对于他们来说绝不能算个小数目了。    但小婶并没有因为钱而打退堂鼓,她决定借钱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很快她筹集到了钱,七月初,房子便分下来了,小叔一家开始装修房子了。    那段日子,他们一家三口经常辗转于两套住房之间,忙活着装修的事儿。    七月份的天气闷热潮湿,湿漉漉的空气包裹着人们,感觉像是蒸桑拿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因为住房情况即将改善,心里痛快极了。    一天早上,小叔对父亲说:“五哥,今没啥事儿上我们那看看去啊。”    “哦,收拾的差不多了?”父亲赶忙问。    “恩,差不多了,也没啥,好收拾,东西一搬,就可以住了。”小叔答。    “行,待会看看去,有啥帮忙的尽管吱声,我们马上过去。”父亲说。    对话结束,他们三口先行一步,去新房打扫卫生了。    父母显得有些激动,带着我赶紧下楼,叫了一辆出租车,朝小叔的新房驶去。在车上,父母商量着准备为他们的新家,采购几件家电作为添宅的礼品。    二十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他们所在的小区。一排排六层楼房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一侧,淡红色的外墙在蓝天、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观,小区的环境既干净、又安静。    小叔家的新房是一套六十多平米的两室两厅,南北通透,户型方正。新房装修得也很不错,既温馨又舒适。在商品房正逐步走向兴盛之际,父母对这套房子的布局及装修风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从心里觉着,无论从哪点来讲,都要比我们一直居住的那套老房子好得多,不禁羡慕堂妹真有好福气。    从那回来,父母一直保持着激动的情绪。看到他们新房里还没有新家电,母亲打算为他们购买冰箱和洗衣机,父母还商量着再给他们一些钱,也算是为他们乔迁新居表示祝贺。    就在我们满怀喜悦之时,事情发生了些变化,变得没那么顺利了,而且完全出乎意料。    那段时间,白天父亲去上班,小叔去新房干活了。剩下母亲和我在家,一天中午小婶下班回来,主动找母亲谈话。谈话的主要意思是,他们一家搬走需要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向我家索要一万元钱。    对于这个条件,我的父母认为是无理的要求。按当年的住房管理规定,若他们一家三口搬走后,我们是无权居住三居室的,需要换成符合三口人的小平米住房。而这一万元算什么钱呢?父母始终想不明白!    这一万元钱,在当年,对于我家的经济条件来讲,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数字。父亲对他们的这个条件十分不解,也感到难以接受。曾单独找小叔聊起过,但小叔表示立场与小婶保持一致,一切听媳妇的。    对于一个多年不赚钱养家的男人,如今靠着妻子分房来改善居住环境,的确是没什么发言权的。    母亲反复寻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