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4章 常风中举(五千字章) (第3/3页)
常风在一众弟兄的簇拥下回了锦衣卫。 北镇抚使孙栾一阵咳嗽:“咳,咳,常千户,考完了?考的如何?” 常风微微一笑:“尽人事听命罢了。” 孙栾的咳嗽声愈来愈大。常风连忙帮他揉着胸口。 孙栾道:“我的肺疾越来越重了。我已给皇上递了告长假的奏折。以后北司这边全靠你照应了。” 孙栾递上去的是告假奏折,而非告老奏折。 权力是人世间最诱饶东西。不到死的那,谁愿意交出去呢? 常风道:“镇抚使安心养病。我跟袍泽们一定尽心办好差事。” 三日之后,沐休日。 常风在院子里跟妻妾聊着,哄着meimei和儿子玩耍。 九夫人看出他有些心不在焉:“怎么了?” 常风道:“今日乡试放榜,我心绪不宁啊!进锦衣卫前,我也头悬梁锥刺股过。” “从二月到八月,每夜里我都苦读两个时辰备试。我挺想知道自己的学问到底如何。” 常风喝了口刘笑嫣递过来的茶,又道:“应该是考不上的。可我是受了皇上破格恩典才能参加乡试。” “若考不上,岂不让皇上颜面无光?” 糖糖道:“哥哥整日用功,怎么考不上?” 常风道:“傻孩子。比哥哥用功的人多了去了!而且举人比进士要难考的多!” 九夫人有些不解:“进士不是比举人大嘛?怎么举人比进士难考?” 常风侃侃而谈:“大明科举,有金举人,银进士的法。” “洪熙元年,朝廷定下每省固定的中举员额。譬如咱北直隶每科的举人是一百名。” “上一科乡试,北直隶应试的秀才共有三千多人。差不多是三十取一。” “会试则不同。每科会试,参加的举人大约在四千多人,能够拔贡的有二三百人。拔了贡参加殿试,就能成为进士。” “也就是,取进士是二十取一。” “考中举人要比考中进士难。故有金举人、银进士之。” 九夫壤:“哦,原来如此。” 常风又道:“跟我争举人名额的三千多个秀才,几乎都是成年累月读书备试。” “我也就这六个月,每晚抽空读书。能中才怪了。” 刘笑嫣道:“早跟你了,北直隶学政是我爹的老属下......” 常风连连摆手:“借我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在乡试上耍猫腻。满朝文官都盯着我呢!” “话回来,我又不指着科举入仕。何必走你爹的门子给自己惹上一身sao?” “知道自己的学问到底如何也就罢了。” 一家人正聊着,忽然间他们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 北直隶学政衙门的报子到了府门前。 常风快步走了出去。 报子喊道:“可是常风常老爷?” 常风点头:“是我。” 报子高喊:“恭喜常老爷高中弘治二年北直隶乡试第九十八名!” 完报子将大红喜帖双手奉上。 常风拿起喜帖,仔细看了看。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北直隶学政的大印就盖在上面呢,由不得他不信。 常风狂笑:“噫!好!我中了!” 九十八名是个靠近榜尾的名次,差三人就名落孙山。 不过这足够让常风欣喜若狂了! 报子连忙提醒:“常老爷,大口呼气,吸气。仔细喜痰迷了心窍。” 常风笑道:“不至于,不至于。” 报子伸出了手。 常风一愣:“作什么?” 报子道:“常老爷高中,总该......” 常风一拍脑瓜:“咳!怎么把这茬儿忘了!笑嫣,快去账房拿二十两银子,赏给报子!” 乾清宫内。 弘治帝十分重视选拔人才。北直隶乡试结束后,他亲自接见了学政张钰皓,查看中举名单。 弘治帝在名单的末尾处看到了常风的名字。 弘治帝有些惊讶:“常风竟真的中举了?张卿,你没徇私吧?” 张学政叩头:“皇上明鉴。臣不敢徇私。您若存疑,可调取常风的三份考卷御览。” 弘治帝将信将疑。他调取了常风的考卷,又找来了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 李东阳是翰林院里出了名的大儒。 弘治帝将常风那三份考卷上的名字撕了去,随后给了李东阳:“李卿,你看这三份考卷如何?” 李东阳仔细的看了看,随后拱手:“经义上还欠火候。绝对当了不了解元,也进不了亚元。不过能定个榜尾的名次,八九十名的样子吧。” 乡试第一名曰解元,二到十名曰亚元。 有了李东阳这个权威大儒的评价,弘治帝确定常风中举凭得是真才实学。。 他大笑道:“李卿,你可知你手上的卷子是谁的?” 李东阳拱手:“请皇上赐教。” 弘治帝道:“锦衣卫常风的!” 李东阳脱口而出:“那个屠夫?怎么可能?” 常风在二月大破秃鹰会时,亲手卸下了秃鹰会俘虏的一条胳膊。当时有一堆京营兵围观。此事京城中早就传开了。常风的“屠夫”之名不胫而走。 李东阳自知失言:“啊,臣不是那个意思。臣是想,没想到锦衣卫内的武人也能中举。” 弘治帝龙颜大悦:“明朕有识人用人之明!常风果然是个可造之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