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挟众自保?我会密裁!(五千字章) (第2/3页)
家菜之一。 杨墨感觉自己的肋骨既疼又痒,痛苦万分,求死不能,求生不得。 不消一刻工夫,他便开始歇斯底里的大喊:“我招,我全招!你们倒是审我啊!” 常风却把弄着手指甲:“不急。再弹一刻琵琶再!” 又过了一刻工夫,杨墨的两侧肋部已经血rou模糊。 齐总旗其实一直收着力道。常爷还要问话,他可不敢把杨墨弄死。 常风一摆手:“停!” 齐总旗收手。 常风道:“杨墨,你这厮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好了,我现在问你问题。你要如实回答。” 杨墨用力点零脑袋。 常风问:“润德粮行真正的老板是谁?除了寿宁伯,还有哪些股东?” 杨墨避重就轻:“股东还有代王朱俊杖,成国公朱仪,驸马都尉许庭纪,定国公徐永宁.......” 杨墨没有招认“老掌柜”的身份,但连珠炮似的供出了十几位皇室宗亲,世袭公侯,外戚。 其中甚至还有刚刚袭亲王爵的朱俊杖! 徐胖子听了这话,直接像一只肥胖的大蛤蟆搬从椅子上蹦了起来。 徐胖子怒道:“杨墨,你血口喷人。我爹也是润德粮行的股东?我怎么不知道?” 杨墨气息奄奄的:“都到了这个份儿上,我哪还敢谎?令尊去年九月入股一千两白银。” “十月得分润一千三百两,十一月得分润一千五百两,腊月得分润一千二百两......” “至今年五月,令尊共得分润九千一百两。” 杨墨吃的就是算盘饭,对数字记的很清楚。 徐胖子瘫坐在椅子上。 常风道:“胖子,既然涉及到了令尊,你就回避下吧。不然你参与问案,供状是不作数的。” 徐胖子起身:“我这就回家问我爹。” 常风却道:“你老老实实的待在卫里。不要去找你爹,省得打草惊蛇。” 徐胖子走后,常风冷笑一声:“杨墨。你还是没粮行老板到底是谁。” “别告诉我是你!我不信!” 完常风给齐总旗使了个眼色。 齐总旗又拿起了尖刀,在杨墨的肋处比比划划。 杨墨闭上了眼睛:“粮行真正的掌控者是我们老掌柜。老掌柜是......户部右侍郎,张维!” 常风面色一变:“张维?专管仓场的张维?” 杨墨竹筒倒豆子,一一供述。 张维是个很有生意头脑的高官。 去年八月,弘治帝下旨下州县囤粮。张维立马察觉到了商机。 他知道,以地方官们的尿性,一定会借着这个由头大肆盘剥百姓的粮米。 盘剥了粮米,总要换成银子。到时候,市面上就会多出海量的脏粮。 官员们急于出手变现,价钱自然会很低。 这就有低买高卖发大财的机会。 于是张维让杨墨当替身,在通州开了润德粮校 张维深谙有钱一起赚,出了事儿才能大家一起兜着的道理。 他主动联系了一堆宗室、勋贵、外戚。鼓动他们入股。股本很低,不过每家千两而已。。 十几个股东,凑出的本钱不过一万多两。远远不够吃下一千多个县的脏粮。 这倒好办。张维管着宝泉局。 各地的商税银,收上来都是市银样式。需要交到宝泉局熔铸成官锭。 张维果断挪用宝泉局尚未熔铸的市银做本。 横竖这生意定然大赚,不愁堵不上窟窿。 而囤放粮食的粮仓更是现成的。张维本就是“仓场侍郎”,通州仓场就像他自家的菜园子。 这笔生意,张维等于是用朝廷的银子收脏、用朝廷的仓场囤脏。 海量数目的粮食,只有润德粮行吃得下。一传十十传百,地方官们都来找润德粮行销赃。 应该吃到百姓嘴里的粮食,经过地方官、润德粮行这一番交易,变成了贪官污吏荷包里白花花的银子。 从去年八月到今年五月,短短九个月时间,润德粮行获纯利三十八万两。 其中五万两分给了站柜先生们。 一万两打点给宝泉局的一众官吏、库兵;通州仓场的一众官吏、粮丁。 十五万两分给了十几个股东。 张维获利十七万两! 如今,通州仓仍然囤积着四十五万石脏粮。 常风拿到了杨墨的供状,直接进了宫。 弘治帝看完了案卷,了三个字:“好手段!” 常风附和:“是啊皇上。用民间的俗语形容张维做销赃生意的手段,疆白水捞银子’。” 弘治帝怒道:“大明有严格的矿禁。可从京城里的侍郎,到地方上的县令、县丞,都将老百姓当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银矿!” “朕亦有过。若不是朕头脑一热,下了囤粮的圣旨。又岂能给贪官墨吏们盘剥百姓的机会?” “黄伯仁的那句话——不折腾的皇帝就是好皇帝。朕现在深以为然。” 常风问:“敢问皇上,涉案者该如何处置?” 弘治帝将问题抛还给了常风,反问:“你呢?” 常风心中暗道:如果大张旗鼓的惩治涉案者。户部右堂、宗室、勋贵、外戚涉案。传出去还撩? 站在朝堂最高处的这批人,竟在争先恐后挖大明王朝的墙角。张扬出去,朝廷的颜面何存? 所以,不能明惩,只能暗惩! 常风拱手:“禀皇上。京城最近混进了一伙儿土匪。这伙儿土法大包,竟冲进了户部侍郎张维的府邸,杀了张维,将张家家财劫掠一空。” “通州仓场那边,因防鼠防虫有方,多积了四十五万石粮。应将这批粮划入户部粮册。” “另外,通州有一粮行,名曰润德粮校因经营不善,欠了一屁股账。老板也跑了。应让户部接手粮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