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9章 为忠良洗脱冤屈(五千字章) (第3/3页)
='gc2' class='gcontent2'> 随后彭韶把二人打发走:“你们去北直隶清吏司研究此案吧。哦,物证你们一并带走。” 刑部按省份分为十三清吏司。北直隶清吏司就是其中之一。 进了值房,杨一清直截帘的来了一句:“我不喜欢锦衣卫的人。特别不喜欢常镇抚使你。” 常风愣住了。 以他现在的地位,六部的郎中们争先恐后想巴结他。 可头回见面,杨一清竟直接不喜欢他? 常风不动声色的:“杨郎中,我以前没得罪过你啊。” 杨一清正色道:“锦衣卫凌驾于律法之上。对待百官想抓就抓,想用刑就用刑,想杀就杀。这个衙门就不应该存在于大明!” “你常镇抚使更是恶名满京城。仗着皇上的宠信,行屠夫之实。” “我不耻于跟屠夫为伍。” 杨一清的胆子太大了!竟直呼常风为“屠夫”。这大大出乎常风的预料。 常风道:“你我是屠夫,但我告诉你,我杀的都是该杀之人!” “大明官场中该杀之人太多。我也只能担上屠夫的恶名。” 常风其实很担心,杨一清是个腐儒一根筋。不让他参与调查王恕弹劾案。 那他就白来刑部了。 万万没想到,杨一清正色道:“不喜欢你归不喜欢你。为一代名臣洗脱冤屈,我还是要与你合作。” 常风道:“杨郎中也认为王部堂是冤枉的?” 杨一清答:“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王部堂刚正不阿,在任六年,让无数尸位素餐的庸官丢了高位。” “那些人联名上这道折子是在报复!” 常风夸赞杨一清:“兄明人也!” 杨一清翻开了那本所谓的“罪证”——《王官传》。 这是王恕的一本自传。官员写自传,并不是现代人独有,由宋而始。 常风跟杨一清仔细翻看了《王官传》。发现里面的确有许多诽谤先皇的大逆不道之言。 譬如先皇醉心房中术,王恕屡屡劝谏。 先皇昏聩,多用人,王恕多次劝阻。 更绝的,先皇有不举之疾,爱用壮身药。王恕上书,劝先皇停用壮身药,保重龙体。 夭寿了!直接皇上软......典型的大逆不道。 常风道:“杨郎中,我觉得王部堂不会糊涂到这种地步。把这些掉脑袋的话写进自传之郑” 杨一清道:“我也觉得这本《王官传》有假。” 常风又道:“我早朝时,听刘文泰读参劾王部堂的折子。折子用词犀利,每个字都像一把刀。” “行文不像是一个久任太医院的人所写。倒像是老御史言官的手笔。” 杨一清道:“这样吧。咱们先去王部堂府上,问一问这自传的真伪。” 常风道:“好。咱们这就走。” 二人来到了王恕的府邸。 七十六岁的王恕本就百病缠身。上回跟丘濬大吵了一架,他的病情更重。如今已经卧床不起。 常风和杨一清来到了王恕的病榻前,明了来意。 王恕病得眼睛看不清楚东西,只能让常风把那本自传念给他听。 常风念了整整两刻功夫。 王恕道:“这自传有假!前朝jianian患庸相当政时,我曾短暂的告病回乡。” “回乡时,我托一位青年时的好友写了传记。” “可是,里面哪里有那些大逆不道之言啊!” “你所念,有七成是我自传的原文。另外三成大逆之言是旁人加上去的!” 常风脱口而出:“果然!” 刘文泰府邸。 刘文泰正在跟自己的好友,御史吴祯弹冠相庆,饮酒作乐。 刘文泰笑道:“吴兄,还是你擅长写参劾折子!今早我在奉门朗读,简直把文臣武将都给震住了!” 常风的猜测是对的。参劾折子并非刘文泰起草,而是吴祯捉刀。 吴祯愤愤然的:“本来我是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王恕掌了吏部,竟把我一贬到底,让我做七品御史!” “有仇不报非君子!” 刘文泰道:“对!本来我板上钉钉能高升四川盐茶转运使。一任三年起码能赚个上万雪花银!” “可王恕那老东西给我使绊子!挡我财路!”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啊!杀父杀母之仇岂能不报?” 吴祯有些担忧:“只是,在自传上作假,我始终捏着一把汗。” 刘文泰笑道:“老兄不必忧虑!我都查清了。王恕的真自传,只在他老家陕西三原府印了三百册,分赠亲友。” “这回我下了血本,掏了两千两银子积蓄,印了五千册假自传。几乎放在了京城所有书铺中!” “假的比真的多,假的也成真的了!” 吴祯吃惊:“两千两?刘兄真下血本啊!” 刘文泰起了生意经:“当官就像做生意。没有投入,哪有回报?” “我花了两千两,若能扳倒王恕,当上四川盐茶转运使,回报至少是五倍!” “做大生意,岂能心疼本钱?” 懒惰日,今就五千字。一个月总要歇两哈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