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章 第一顾吹  (第3/3页)
ass='gcontent2'>    他所思考过的问题,许多信众也都有过相似的思考。    当武悠讲述完一段段故事。    那些不理解玄奥佛经的信众,如梦初醒。    原来我佛想要表达的道理,想要告知世人的真意。    不仅在玄奥佛法中、不仅在肃穆寺庙里,不仅在僧人的嘴上。    也在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当中。    同时,他们也恍然大悟。    原来这才是心佛之法!    重点并非是不持戒律——    只是因为人生而有欲,亲戒律而远佛法,本末倒置。    无需看重那些清规戒律,无需到寺庙出家为僧,而是将心思放在领悟佛意、践行佛理上。    供奉心中之佛,生活处处是佛。    ……    一位男子坐在莲上,两鬓斑白、眼角皱纹,年纪已经不小了。    他完全沉浸在了武悠的讲法当中。    甚至,因为被触动了内心,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    可越是触动,他心头也愈发迷茫。    佛理、佛意。    灵童讲法并不深奥,却始终引人向善,符合他前半生对于佛门的看法,以及他对佛法的追求。    但是……    “法师,既然您讲述的佛法,充满了引人向善的道理。”    “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僧人作恶,玷污我佛的名声?”    当男子意识到自己情不自禁的发问时,已经迟了。    突如其来的杂音,打断了讲法。    武悠望向这名男子,并没有动怒,反而笑着开口。    “先生曾问过我一个问题……”    【武悠讲经,弟子断之,问:佛善,何僧恶?】    【武悠笑,遂述旧事,而后言:世人因三皈依,视佛僧与共,信佛亦信僧。】    【然,僧非佛,不觉悟,亦有欲,若困于利,自为恶。】    【故,学佛不学僧。】    【师因此言,方觉佛心,言可学佛。】    【众弟子悟。】    【自此,心佛弟子只余二皈依,皈依佛,皈依法,不皈僧。】    武悠的第一次讲法,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早上开始,傍晚结束,只余留了晚上的休息时间。    如此漫长的讲法,却没有多少信众归去,反倒是越聚越多。    到了后来,前来听法的信众竟近百万之众!    人越多,问题自然也就越多。    再加上武悠来者不拒,有问必答。    这导致记录下来的内容翻倍,武悠的日常故事只占了一半,另一半则是各种各样的问答。    这么多的内容,不好塞进一本书里。    幸好江贺通过打造修士擂台,赚取了少许家资。    再加上自己投入资金,建立造纸厂、印书场,可以削减一定的成本。    于是大手一挥,将这些内容分成了四册书。    武悠的日常故事,命名为《灵童学佛》,问答则直接命名为《论佛》,分为上下两册。    后续武悠还会再开坛讲法,如果有内容,就额外增书。    “虽然花费多了点,目的却已经达到了。”    “经过这些日子的讲法,心佛宗的理念已成,足以与妖佛宗分庭抗礼!”    江贺相当满意。    尤其是“二皈依”的理念,一旦普及开来,妖佛之宗将受到彻彻底底的打击。    如果佛门信徒,只信奉佛法、道理。    对于僧人、佛寺、甚至是佛门本身,都抱有客观的态度。    即便未来妖佛之宗将心佛宗吸纳了,又有什么用呢?    你做了这么多恶事,人家已经不信你了!    当妖佛之宗失去了广大的信众基础。    江贺揭开妖佛的真面目时,才不会遭遇那么多抵抗与质疑。    “话说回来……”    “无论是武悠的学佛故事,又或者问答论佛,我的出场比例都好高啊……”    《灵童学佛》一书里,有百分之五的内容,讲的是武悠幼年的事情。    剩下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他在江贺身边时的经历,而且大多是通过江贺的日常举动,领悟到了佛法道理。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江贺就是灵童学的那尊佛。    《论佛》就更离谱。    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篇幅,武悠的开场白都是“先生说过”、“先生问我”、“我问先生”……    直接改名叫《师说》、《巡天论佛》都没有半点违和感。    多少有些刻意吹捧的嫌疑。    偏偏这些又是武悠发自内心的想法——    他八岁开始跟在江贺身边学佛,许许多多的道理,都是从江贺这里学来的。    总不能将这些强行抹去吧?    江贺也不好过多干涉,只是心中有些古怪。    “后世之人,应该不会把武悠看成当世第一顾吹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