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2章 恭喜和节哀 (第5/5页)
他也是信口胡诌,跟秦京茹有个毛的亲戚关系,完全就是统一口径,说给所有外人听的。 不用问,以后秦京茹走了,那来家里帮忙的所有人都是亲戚。 问就是不给钱,全是来帮忙的,你能奈我何? 谷维洁瞅了瞅李学武,问道:“你还有这样的亲戚嘛?给我介绍个,我也需要这样的亲戚”。 显然,李学武的小聪明谷维洁看出来了,这会倒是现学现用了起来。 “呵呵~有,有的是~” 李学武轻笑着说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说完示意了自己道:“我现在不算大富大贵,但总算是吃的好了,所以来投靠的亲戚还是有的,回头给你介绍个表妹啥的”。 谷维洁撇了撇嘴角,全当李学武是在胡扯。 这小子的性格她了解,工作上老谋深算,生活上活泼好动,反差极大。 她问李学武要“亲戚”可不是就想让李学武帮她找保姆,那是在调侃李学武的小聪明呢。 而李学武的反击依然犀利,就像上次在董家,两人也是站在院子里唇枪舌剑,刀光剑影的。 谷维洁调侃他,他就调侃谷维洁没人情味,连投靠的亲戚都没有,失败不! 要不怎么说频率相当的人才能站在一起玩儿呢,脑子稍微转的慢一点,站在这都听不懂人家说的啥意思。 李学武跺了跺脚,示意了院子里的杂草道:“这院子多白瞎,种点小菜,晚上回家弄点儿伙食是不是很温馨?” 说完看了一眼大门外站岗的保卫处另一台车的司机,见他没溜号,这才继续说道:“周日收拾收拾园子,打扫打扫卫生,是不是心情也好”。 谷维洁扫了一眼杂草丛生的院子,抿着嘴不说话,她还不知道李学武说的这些道理? 那院子规划得当,屋里干净整洁,看着心情好她能不知道? 时间呢? 人手呢? 啥叫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谷维洁敢打赌,跟自己站在这叭叭叭的这位在家里也是个屁事不管就会动嘴皮子的主儿。 “董文学明天到还是后天到?” “明天下午” 李学武扔了烟头用脚踩灭了,丝毫不顾及谷维洁皱眉的表情,嘴里回道:“晚上约了在招待所吃饭,您有时间嘛?” “不去~” 谷维洁回答的很是干脆,抽了一口烟,也是将烟头扔在地上踩灭了。 李学武都扔了,也不差自己这一个烟头了。 再说这自己心目中的花园也没有什么可糟蹋的余地了,两个烟头已经不影响“花园”的整体颜值了。 “那就周日” 李学武笑了笑,没在意谷维洁的拒绝,再次邀请道:“周日中午在董书记家里有个家宴,韩老师让我请您呢”。 “韩殊要请我为啥不自己跟我说,还绕你这一圈” 谷维洁自然明白李学武话里的意思,怕不是韩殊邀请的自己,而是眼前这位吧。 李学武却是故作不知地说道:“可能韩老师比较忙吧,你也知道,最近学校工作比较多”。 “呵~真多~” 谷维洁看着李学武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也是冷笑道:“都停课放假了,能不多嘛”。 “是呗~” 自己的理由被拆穿了,李学武也不在乎,用什么理由邀请谷维洁不是重点,重点是聚会的人都有谁,聚会的地点在哪。 明天晚上在招待所的聚会主要还是李怀德这一伙儿人,算是给董文学接风,更是年中会议前的聚餐。 而后天在董文学家里的聚会则是董文学自己这个圈子里的人,算是朋友团聚,意义便又是一个样。 谷维洁不会融入到李怀德的圈子里,这是原则性问题,更是她行事的准则。 贸然的接触只会造成其他人的猜忌,更会影响到两人的正治声誉。 李学武也知道请她参加李怀德的聚会一定会被拒绝,这不才有了第二个邀请嘛。 而第一个邀请更像是跟她说一下自己和董文学这两天要做的事。 信任是互相的,今天谷维洁信任他,请了他来家里协助工作,那李学武这也算是投桃报李了。 没有人能在机关单位里特立独行,永远保持独立的作风和工作,都是需要人际关系的。 什么时期,任何时代,都是这么个道理,不然也不会有子承父业进工厂不是。 所以谷维洁需要圈子,在没有她自己的圈子时,她得有这方面的助力。 董文学因为韩殊的关系,跟她有着天然的关系联系,所以这个邀请她没法拒绝。 像是李学武说的那样,周日回来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收拾院子,纯属扯淡。 今天李学武见着了,周日要一起坐一坐,李学武见不着的时候呢,她就没别的应酬了嘛? 调到新单位了,原单位的关系就都断了嘛? 怎么可能呢,现在她也还在这个系统,说不定哪天又回去了。 在感情上她是执拗的,钻牛角尖的,可在工作上她可是个睿智的女强人。 两人在这说的话,言语上的交锋,都是在互相了解和依存的状况下扯闲蛋呢。 屋内检查的速度不慢,汉阳钢铁的人又看了看院子,没有动土的地方,便也就结束了这次的调查。 从屋里登记上的贵重物品并不多,金银首饰也都是老的,谷维洁也能说的清来历,是她母亲的。 而剩下的钱票就更好判定了,京城发的一般都是本地票,不会有衢州票。 而钱财就更好判定了,谷维洁的工资水平是透明的,谁都知道多少,心里一核算就清楚这里有没有其他情况。 在判定这边确实跟丁三平没有关系后,带队的工作组负责人同谷维洁言谈几句便告辞了。 李学武跟保卫处的几人交代了几句,便也安排他们离开了。 再转回身,看向谷维洁的时候,李学武也不知道是说恭喜的好了,还是节哀的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