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回 患难时曾相识  (第1/2页)
    逃难时刻    好似兄弟    今日会面    未敢相认    话说家兴等三人去大世界白相后的第二周、周六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班级里要新开日语课。    身穿蓝色团龙花长衫,剃平顶头,肚子挺挺,年近五十,教英语的居老师,迈着稳健的步伐进入课堂。    居老师在讲台前,背向黑板,面向同学们站定,把手上的讲义夹、教科书往讲台上放好,抬起右手用习惯动作,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金丝边近视眼镜,在等候着班长李家兴发“起、礼、坐”的口令。    同学们也在等候班长的口令,准备起身向居老师行鞠躬礼。    可是一秒、二秒、三秒,至少已等了有三、四十秒钟,还没听到班长李家兴的口令。    同学们的目光都转向了班长,可班长神情呆呆地低着头,坐在座位上在想什么心事。    居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此纳闷!    说起居老师和李家兴师生之间,在一个教和一个学英语方面,还真有一段很美妙的小故事哩。    家兴的表兄住在圣母院路,在一家英商地产公司做长工,家兴经常到他家白相。    这家公司经营几十间洋房,里面住的大部份是外国人,家兴去多了,同这里的不少外国孩子混得很熟悉。    再说上海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就读英语。再加上家兴的父亲虽然不识字,但有时在外国人家中做裁缝,所以也学会几句英国话,有时还特地教家兴讲几句。    上海是个国际城市,外国人很多。    有来开银行、洋行的;    有来办公司、工厂的;    有来寻宝、探险的;    也有来旅游、访亲的。    这些外国人相互之间,他们和中国人之间,都有一个语言交流的问题。    这就要有一种可以相互能沟通的语言,最好的语言就是英语。    在上海滩的银行、洋行,外国人开的公司、工厂,商店里的员工,不少人的英语水平很高,不仅会写,还能够文字翻译,而且还能讲一口十分流利的英语。    在上海滩会讲英语的人确实很多。    有的人还会讲俄语、日语。    不过最流行的还是英语。    连做小生意的,拉黄包车的,都会讲上那么几句半生不熟的英国话。    什么哈罗、噢开、也S、呶。    这种英国话上海人给了它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叫“洋泾浜”。    因为在外滩,洋泾浜一带,是英国人最早来这里,开公司,办洋行的地方,在这里会讲的外国话,实际就是英国话,上海人就简称为“洋泾浜”。    它特点是发音不准,不讲语法,好像中国人听外国人讲中国话,“你的------我的------大家好好的------”一样,彼此可以听懂。    即使听大不懂,再加上手势作补充,至少可以交流个大概的意思。    因此,家兴在讲英国话方面,确实也有独到之处,碰到一些外国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说上那么几句、日常生活方面的英文会话。但是,受“洋泾浜”的影响还真不小。    家兴进到恒石小学,虽然间不长,各个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学习英语特别用功,很受居老师的青睐。    就是英语会话,他那个“洋泾浜”口语,在居老师手里过不了关。    不过,居老师还是很欣赏家兴,他敢于在课堂上起立回答老师提问,而且敢于提出问题,课余时还大胆地和同学们会话。有时还胆敢和居老师会上几句。    居老师留学英国剑桥,他的英语当然标准。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真是一丝不苟。    他经常把家兴叫到自己办公室,十分仔细地帮助家兴纠正发音,互对口型。    家兴在居老师的耐心、严格的帮助下,英语会话的标准化进步很快。    家兴知道,他人长大后,要能去到什么洋行、公司里工作,实现他父母对自己的期盼,学好英语非常重要。因此,当他一进入恒大小学,特别是遇到居老师这样高水平的英语老师,真似鱼儿得水,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着了迷。    丽娟和谷锦绣,就都叫他“英语迷”。    可是,今天居老师来开日语课,家兴在那里为什么发呆?    坐在李家兴旁边的副班长谷锦绣,拉了下家兴的衣角,可家兴仍无反应。    她很机敏,立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