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六章 家乡的味道 (第1/2页)
从美国回来已经将近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时间里刘芒不是窝在后厨教大家做菜,就是躲在空间里和小宝一起锄地种树,日子过得虽然悠闲,但几乎就没有出去过。更新快无广告。 没办法,自从申遗成功后,刘芒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大名人,走出去都会被人围观,简直让他烦不胜烦。 “刘芒先生,你好!”今天楼上楼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正是上次在美国时认识的哥伦比亚的制片人——麦克斯。 “欢迎来到中国!”刘芒握住了麦克斯的手:“麦克斯先生,终于等到你了。” “本来是想过完中国的新年再来找您的,结果拜尔德先生说中国的新年,将会是美食荟萃的一个节日,所以我就提前过来了。” “嗯,离中国的新年还有一个月,时间倒还很充裕。” “刘芒先生,这是我们编好的剧本,你看看需不需要修改。”麦克斯从手提包中掏出几页订在一起的纸张,递到刘芒手里。 “嗯,我看看。”刘芒接了过来,仔细观看起来。 “刘芒先生,这两集的剧本您还满意吗?”等了一会,麦克斯看到刘芒一言不发,问道。 “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刘芒摇摇头,一脸的失望:“麦克斯先生,你恐怕根本不懂我们中国的文化。” “啊?为什么?这个剧本都是我们导演组精心准备的,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问题可大了!”刘芒皱起眉头:“你的第一集写的是鱼翅、第二集写的是燕窝,有什么用意吗?” “鱼翅和燕窝不是你们中国独有的两种食物吗?也是非常名贵的食材啊!我们准备全程拍摄这两种食材的收集和制作,相信一定会很精彩。” “恕我直言,麦克斯先生,你之所以将鱼翅和燕窝排在这部纪录片的前面,是想吸引观众的眼球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们自己玩去,不要拉上我。”刘芒有些生气了。 开什么玩笑!在这个环境保护越来越达成共识的年代,选取这样的题材明显就是在丑化中国,况且鱼翅和燕窝根本也代表不了中国美食。 在刘芒一直的观念里,真正的中国美食应该是平民化的,属于大众的。而不是高高在上,充满血腥和掠夺。 “刘芒先生,您别生气,这两集的剧本只是导演组的初稿,拍摄的决定权还在我的手上。”麦克斯连忙解释道。 听到麦克斯这么一说,刘芒的脸色才稍稍好看了一点:“这样吧,麦克斯先生,这段时间我先带你四处逛逛,了解一下真正的中国美食再进行拍摄。一部优秀的记录片,它不应该带着偏见与傲慢,还有向下俯视的姿态。” “我明白,刘芒先生。”麦克斯点点头:“这也是我提前来中国的原因。” 第二天…… “刘芒先生,你想带我去哪?”麦克斯问道。 今天是李若男亲自开车,准备带着刘芒和麦克斯一起在外面转转。 “麦克斯先生,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美食,光在酒店品尝菜品是不够的。中国的烹饪行业里有句俗语——七分食材三分工,食材的产出和选择,是中国厨师的一个基本功。” “那么你们厨师都会自己去挑选食材吗?”坐在后座的安格斯拿出一个小本子,记下刘芒说的话。 “我虽然不会亲自去挑选食材,但我会分辨食材的优劣。就好比我们的酒楼,就有专门负责供货渠道。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和优质,我们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严苛的检查。” 刘芒这话说得没错,当初楼上楼的开业,离不开李若男四季阁的鼎力支持。而四季阁的食材供应则是通过自己培养供货商和长期合作来实现的。 这种方式最大程度的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和优质,决不是外面那些小酒楼可以比的。 “就是这里的。”李若男踩下刹车,车子在一大片农田处停了下来。 这片农田位于两座小山的山坳处,是一个占地约有几百亩的小山谷,一条潺潺的小溪从山顶上流下来,灌溉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这地方景色不错啊!”刘芒走下车来,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赞道。 这个山谷已经远离江东市区,靠近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环境清幽,空气鲜甜,确实是一块难得的宝地。 “那是当然,当年为了找这块地方,我家老头亲自跑遍了整个江东。”李若男有些得意道。 “李总,欢迎!欢迎!”一个穿着深蓝色棉衣的男人迎了上来。 “介绍一下,这位是黄家村的村长黄固田,这位是楼上楼的总厨——刘芒。”李若男说道。 “你就是刘总啊!”黄固田握着刘芒的手:“欢迎来指导工作。” “呃……那个老黄,我们只是随便来看看,不用那么客气的。”黄固田的热情让刘芒有些不习惯。 “刘,这就是你们酒楼食材的来源地吗?”麦克斯问道。 “新鲜的蔬菜和rou类都是这里供应的,但有些食材并不是。”刘芒顿了顿:“比如说一些当地特产的食材,我们都是从原产地挑选最优质的进货。” “这边请吧,两位老板。”黄固田领着大家往山谷里面走去。 这次麦克斯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还带一位摄像师。 将车停在入谷处的晒谷场,众人踏着一条青石板路山谷中走去。 这个小小的山谷住了大概三四十户人家,每家每户都是二层的小楼带独门的小院,看起来经济条件还不错。 “现在大家都在地里劳动呢,要不我去叫他们回来?”黄固田询问道。 “不用了,老黄。我们本来就是来看看的,你带我们去地里吧。”李若男回道。 “好的,好的。”黄固田连连点头,带着几人朝田里走去。 “这是我们的大棚基地,多亏了李总给我们打了几口地热井,这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瓜果蔬菜出产。”走到一个占地二三十亩的巨大塑料大棚前,黄固田介绍道。 走进大棚,里面有十几个人正蹲在那里忙碌。他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瓶子和一把镊子,菜地植物上的东西夹到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