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九章龙凤纹梅瓶 (第1/2页)
这瓷窑里面虽然有侯亮的作品,可这个窑口不是他封装的,他听说金三的神秘作品也在里面,这次正好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被侯钟跨上了天。 来到一处窑口,侯亮长吁了一口气,大喝一声,“老张,开窑门,出窑!” “灭火!”两个学徒用双手握着铁棍,开始撬窑门的砖缝。 窑内温度渐渐降了下来,侯亮这才派人用专用的取瓷铁钩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拖动着窑内的成品花瓶, 侯亮只觉得手中的铁钩如同千斤重,他紧张地盯着窑内。 他与另一个学徒对视一眼,一起用力将两只成品勾出了窑门。 早晨的朝阳薄薄地洒落下来,两只霁蓝梅瓶暴露在世人的眼前,造型精美的三尺梅瓶,沐浴着金黄色的阳光,展现在众人眼前。 啊!现场一片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瓶口高约五寸,垂直而圆润,瓶口以下,对称椭圆的瓶腹呈流线型向下,直至瓶座。 釉面光彩照人,毫无瑕疵。 瓶身上,描绘有浴火凤凰的图案、一只彩凤沐火归来的壮美景象,跃然于瓶身之上。 云朵,火花映衬其间,一股子富贵吉祥的韵味扑面而来。 而另一只梅瓶瓶身之上描绘有神龙出水、驭云而行的壮美景象。 瓶子线条流畅,色泽艳丽,诗意盎然,带给人们以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 器身通体施钴蓝釉,釉面可见橘皮纹,釉色纯净明亮,晶莹通透,釉质肥厚莹润,匀净幽雅,闪耀着如蓝宝石般的色泽,光可鉴人,精美异常。 腹部刻划一条白色蛟龙飞舞其上,四肢奋力舞动追赶一颗游动的火焰宝珠,也就是俗称的赶珠龙纹。 这件梅瓶上所刻划的龙纹,具有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龙首小并微微上仰,张口吐舌,露出利齿。 鼻似如意头,下颚飘扬一缕长髯,双角微微后翘。 蓝釉点饰的龙眼,怒目穹张,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衬托下,更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龙颈曲折细长,一绺长鬃翻飞舞动。 “这是元代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侯亮的眼睛差点凸出来。 这一窑瓷器是侯钟亲自封的窑,所以侯亮只知道里面有金三的作品,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里面居然会出现这么两个大瓶子,而且还是梅瓶,三尺梅瓶,三尺的元代元代霁蓝釉龙凤纹梅瓶 梅瓶出现于宋代,初名经瓶,后在民国时期,许之衡所撰中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此后约定俗成,便将这种小口、丰肩的瓷瓶称为梅瓶。 随着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明清时期逐渐把梅瓶作为一种陈设瓷,有时也作花瓶用。 至今,景德镇烧制的各式梅瓶,作为大众家居陈设品,仍不失为装点美化生活、平添生活情趣的常用艺术品。 可谁能够仿制出像这么漂亮的梅瓶? 侯亮、王利明、王芸一干人等,包括参与塑制的几个小学徒,全都惊讶得合不拢嘴,本来以为能出一个合格的成品已是万幸了,岂料居然出了一等一的精品。 所有人,全都惊呆在了当场,如此精美的巨型花瓶,他们还是初次见到。 无论是形体塑造,还是彩绘工艺,乃至釉面的处理,都堪称绝世精品啊! “真乃鬼斧神工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只要将泥浆配置合理,就会保证釉面不会开裂,霁蓝釉配方正确,就没有失败的可能。 而器皿整形和加诸其上的工艺绘画,又恰恰是金三的强项。 当然,主要是在元朝,工匠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烧制大型器皿出现釉面开裂的根本因素在于泥浆的配置,而不是人工的因素。 殊不知,对于大型瓷器的烧制而言,必须要提高泥浆的韧性。 韧性不足的泥浆烧制小型器具或许不会出现问题,但用于制造大家伙就很容易被高温爆裂。 而这,也恰恰是一直到清朝中叶,才大规模出现大型瓷器工艺品的原因所在。 这对龙凤纹梅瓶,就算明知道是现代仿品,其价值之高,也远超众人想象。 但金三可不想卖现代工艺品,所以他还是会处理一下,用时间异能做旧了之后,卖出个天价。 把人全都打发了,金三使用时间异能,把两个瓶子笼罩在一片光芒之中,很快时间流逝了七百年。 这样,这一对龙凤纹梅瓶就有了七百年的历史沉淀。 霁蓝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