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六章 关下谋 (第1/3页)
上章写错了,应该是云南城, 唐朝以姚州置云南郡管领滇东,同样的道理,在滇东南沼也有相应云南城的州治,乃是会川都督府的治,在其周围,集中了大量镇守乌蛮部落士兵及其家眷族人,组成的聚落村寨。象这些重要的城塞以及附近的土地,都是由亲近王族的乌蛮,组成的类似世袭军户性质的聚落所占据的。 这座云南城,应该就是后世的祥云县,又称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睑同唐朝的州,或曰波州波大驿,由于镇守的军将,连同统领本镇会川节度使的大军将,都陷没在剑南,所以作为先锋的山羌骑兵队,气咻咻的冲进城中时,只有一个留守押房官和几个总设,还有一干签事佐记,聚集数百人在抵抗了一阵,就被杀散了。由于南沼东部的平地并不很多,因此城落都不算很大,而且建筑也高脚多层的木楼,大部分依山而建层次分布,以充分利用空间。但在南沼东部诸城中,算是一个人口集中的大邑了。 向西有通达的道路,联接的青岭今大姚弄栋今姚安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诸城治,也是南沼东北境的重镇, 此地自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年,汉朝在今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县名来历有二:一因山得名,即县西北百数里有终日与云气相连的云山,县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传说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现于白岩今弥渡红岩,县在其南。故名云南。蜀汉建兴三年葛亮三路进军南征,杀高定,降孟获,会师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继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县,历史上被中原统治过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留下了相当多汉地文化的色彩和痕迹,放眼望去南窄北宽的低矮碎石城郭内,尽是充满西南边夷风格的吊脚竹楼木棚的民居,色彩斑斓中混杂着蜀地风格而古朴厚重地唐式斗拱木架梁的官衙祠堂会馆驿所歌台等建筑,还有遍地可见的各种大小神龛和彩绘木雕。掩映在丛丛的荫率苍翠中。看起来相当的雅致宁静。 让我感叹的是。一千多年后,因为朝代的更替和破。原汁原味地唐式建筑,甚至要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才能重新看见。甚至街上还可以看到许多明显是汉字体描绘的所谓白文记事的招牌文告旗燔。这是因为南诏文字受汉文字的影响很深,在南诏官方文书中皆使用汉字。因此南诏使用的白文即用汉字记白蛮语音的文字,或将汉字笔划作部分增减而成地表意记音文字,是皮罗阁时期开始形成一种独特南蛮文书。 龙川江分出来玉带一样地支流,斜斜穿城而过,沿河地各种竹节水车捣碾磨轮舂桩等林立。又分出蛛网一样的沟渠。延伸城外整齐地田陌村舍中去,收割完的稻杆。一茬茬的被堆在泥水里沤肥,这一切和大多数川西的边境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城中的椎场上,甚至还有几分节庆的色彩,据说之前正在进行秋收后地庆典,火堆和彩布还没有来得及撤除,据说这些白蛮地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也与汉家相同。 不过这只片刻安逸是假象,因为随着唐军到来,城里的大部分青壮都逃进了山里,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以及一些附近来不及迁移地中小部落。这里也是南昭大军会师伐唐的重要中转地,因此城中的军营匠坊仓库的规模都很大。 与那些边境那些心态复杂态度不明的杂夷不同,越向南就越接近南沼统治的核心势力,相比数量众多而相对温顺或者说是麻木的白蛮,各种乌蛮百姓的比例开始大幅上升,对待唐军不合作的态度从冷漠与麻木,也变得激烈起来。随处可见,几乎是举村举寨的逃亡,甚至自的焚烧粮仓和尚未收获的作物, 城中的公众活动的椎场上,城中数十处炊烟袅袅,混杂着动物嘶鸣哀号,和满地鲜血淋漓,许多人正在宰牛杀羊,去皮梯骨,那是随火头营带来了一整套简易车载食品加工厂,将一路征集来的牛羊粮菜,加工成便携耐放的干货,以备军用。就食于敌,才是战争的持久之道。 收复清溪关及九城后,整个南昭东境边防,就象一个脱光衣服的女人,敞开让你去蹂躏了。而三十万大军尽陷剑南后,南诏人的边境上的抵抗,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往往是远远看到大军开过去,那些边哨堡寨零星守军,只是象征性的向唐军的队伍射上一阵不痒不痛的箭只,就一股脑的丢下旗帜关防跑进了山林,身为东境山地要害的箐口馆林山波罗川沙野城诃子渡等尽皆如此,一路顺利的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但一旦深入其中,才现南沼之境其实并不象我想象的那般蛮荒,特别是与唐接壤的地区,绵延的河谷山林间被开垦出来的空地上,零散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城寨,同样是阡陌纵横,鸡犬相闻,道路密布,人烟绵联,满山是散放饲养的猪羊,还有大量被圈养起来很有特色的马匹,个头矮小而四蹄圆大粗状。 据说这时南诏的生产力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都较高。由于南诏土地肥沃,宜稻禾,农业上粮食作物品种繁多,据百年前梁建方的西洱河风土记记载,当时滇东滇中滇西地区的农作物有稻麻等。五谷品种齐全,既有北方作物麦又有南方传统作物稻,甚至连苦寒地带的黑麦青稞黄麦燕麦大豆类作物也有种植。 作为一个接近热带的丛林,各种蔬菜水果相当丰富书各种文献的记载,南诏菜蔬类有蒜水果有桃柰荔枝槟榔河黎勒椰子甘桔甘蔗梨杏等。所出产基本与汉地地黔中岭南闽中无异。 只是南诏因为特殊的气候环境。不养桑蚕而养拓蚕,所谓蛮地无桑,悉养柘,食蚕以柘,村邑人家所种柘林多者数顷,柘林树干高数丈。初蚕在2月出。3月中出茧。虽然蚕茧要小于汉地,但胜在多产。所抽之丝织锦绢,别具一格极为精致。这种织物,又被称为南蛮锦罗蛮绫,是剑南西川的重要土贡之一,而且南诏也有茶叶生产,则主要在银生城界诸山附近,即南诏银生节度之地。今云南省景东至西双版纳地区。南诏统治者所饮之茶全部来自银生产地,因为气候湿热不耐贮存。因此产生了堆茶酵工艺,这也是后来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形。 由于常年相对气候温宜而多山,南沼各种山地特色畜牧业也是六畜兴旺洱河风土记有牛羊南蛮书里亦说畜产有猪犬豹鸭,诸山及人家悉有之。 南诏所产马当时已闻名全国,我在山上所看到的那种个头矮小而四蹄圆大粗状的,据说就是可以日行山地数百里被称为神驹的沼牛马地饲养是按照季节,不仅在野外放牧,还修建了马厩,采用槽枥喂养,一槽有马数百匹。南诏还广泛的饲养鹿,据说在西洱河诸山皆有围山圈养起来鹿,龙尾城东北息龙山南诏王家的养鹿处,要则取之。 不过沿途的那些百姓民众,他们也似乎没有做好被侵略的心理准备,唐军打来的时候,许多村寨甚至没来得及逃跑,就被堵在里面,却也没有太激烈地反映,男女老幼只是躲在寨墙背后地缝隙里,用一种冷漠而戒惧地眼神,麻木的看着蜿蜒而过地军队,和一路被征集走的粮食猪羊。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往征集物资的士兵现,这些寨子里的男子,特别是成年的男子很少看到。 当然,我这一路进军这么顺利,还要部分感谢南诏人的功劳,因为他们自皮阁罗时代,很早就开始白蛮之力修建,以太和城为中心地连接六镇节度使驻地地并弛大道,并模仿唐朝的建立起了被称为独特山地驿政制度,随着南沼版图的扩张,这种被称为国道郡道的填土碎石路,也在向四向延伸。 天宝战争中,唐军就是沿着这些大道,杀到太和城下的。 后来安史之乱爆,唐朝无暇南顾,南沼却看到了反攻之机,为了谋取渐进蚕食南川之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