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_第一部 煮海 第四十一章 我的志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 煮海 第四十一章 我的志向 (第2/2页)

面前给理学上的眼药水颇有疗效,当下也笑了:“降榻受书而已。以当今天子心气,岂能因朱子倡“纲常”,便废了自己北伐志气?王相亦不过顺势尔”。

    “明甫果然锐利!”吕祖俭也渐渐明白过味道来:“如此,终天子之朝,朱子不能翻身矣。”

    良久,吕祖俭复强笑对吕祖安道:“岚山之谋,诚如明甫所言。岚山之功,吾亦信明甫之能。然明甫可曾想过,咱们阻了北蛮之后又将如何自处?明甫竟不知冉闵之祸么?”

    “嘿嘿,”吕祖安笑道:“俺却没那多功夫陪他们周旋。只管倾力铸造岚山辉煌,或待北蛮止步后,岚山之民,将富甲天下!岚山之军,将冠绝南北!此时吾等再设一套虚君体制,凡国事之举,全赖科举、选举二途。

    设国政以群议代独裁,以万民自举代表己意。又与勋贵、乡绅、官宦、豪族共组议会,互相制约,互相促发。则天下者,非再一家之天下也,乃万民共天下也。

    以万民同志向,以工商聚钱粮,而岚山兵甲犀利,亦足以制天下枭雄之妄念也。

    若夫工商愈盛,民赋愈低。然后民愈富而恒产愈多,民有恒产而后有恒心。若如此,此吾全民之军也。孰能来侵,孰能分化?

    此后吾料南北两朝官吏、士子,必不甘岚山专美天下也。所谓改制问学,孰甘其后?

    待吾海外之前,自然还会在国家之上,再组同盟之国联,相约共守,则北蛮此后又有何力攻伐?”

    “难道吾弟竟未闻大丈夫当如是乎”?吕祖俭听了这许多言论,发现这个兄弟把一切都算的清楚无比,唯独少了自己那一块的安排,不竟好奇问道。

    吕祖安苦笑摇头:“谈何容易。所谓帝王者,一大统旦登位,难免要抛却初心。于是上下相疑,高处不胜寒呐。

    且二兄试思之:秦皇残暴,可曾烹走狗、匿良弓?亦或光武、曹魏、隋皇、唐宗、宋祖得天下后,治政之略不或有同,然功臣多得善终。

    然而汉祖、刘宋之立国,则稍有得意,便屠戮功勋。此又何故?

    盖秦得天下前,已王西京五百余年。曹魏三分天下,历二世余威方得禅汉。其余光武、隋祖、唐宗亦皆以世家之权柄取代前朝也。本朝太祖更是久得军望,。此辈不杀功勋,在于其身、其族威隆日甚,世无匹敌也。

    然至于汉祖、刘裕等辈,乃布衣而得天下也。其身边功勋之士,德望日隆,帝室后人皆不能制也。不杀?留着吃早饭吗?

    设弟真以布衣登位,最多一汉祖罢了。身边功勋如张子和辈,还有活路吗?便是二兄,又当如何自安?

    吾承吾师之愿,本为救人来的。难道救着救着,便要开始杀人不成?

    且二兄读史,难道没看出来吗?这中华自古曾有千年世家,何曾有千年王朝?

    盖因世家能得长久,在于其上有王权倾覆之危,其下有子弟纨绔之祸。掌柄权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心中欲念,不得放肆。而且一族之内,毕竟血脉相连。祖宗基业,毕竟人皆护佑。此乃同心、同欲、同德也。

    而王朝之鼎立,全在霸力统合。其次君王政通人和,百姓稍得苟且即称盛世。然王权独裁,百姓无能制约。王族繁衍,更要竭尽国力供养。久之,则王族愈骄横而百姓愈疾苦也。夫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此王权更迭之本源也。

    家师曾言,有极西之地曰英格兰。其王统而不治,谓之君主立宪制。王为一国之代表,亦是一国之领袖。然其治国之权却在民选之“国会、内阁、法院”。国家三权分立,立法归国会,司法归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官署。

    国会由勋贵、地方、士农工商各业按比例选出代表组成,经国王授权行立法事。司法、内阁亦皆由国会选出,国王任命,向议会负责。

    其王虽然虚位,然亦无失政之过。民心尊崇,乃可得一千秋文华世家,位胜衍圣公多矣”。

    “衍圣公么?倒是个不错的位子。”吕祖俭嗤然而笑。

    “然明甫可算过,你这大手笔需多少钱粮?需要多少时日啊,吾辈一生可来的及?”

    吕祖安摆摆手:“功成何必在我?弟可没打算全用自家钱粮投这无底洞。这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那么得这天下,治理天下,自然也不能少了他们的份。真到举事时,也不过参考钱庄格局,最多再发几轮战争债卷而已。

    如此,天下安定后,大家除了论功,还可炒股。吵吵嚷嚷,谁还有心谋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