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1章 如何处置降兵 (第2/4页)
有了八万降兵,可解决此问题。若能引流褒水,修建水渠,灌溉汉中土地,庄稼收成至少可增加一倍,多则两倍。” 卢德道:“修建郑国渠征调数十万民夫,耗时十年方建成。汉中修建水渠,需耗时多久?需多少人?还需细细研究。” 赵衍道:“引流褒水,修建水渠,工程量虽比郑国渠小很多,亦需造诣高深之水工,水工史禄可担当此重任。他就在咸阳,可召他前来。” 在打通跟岭南联系后不久,史禄便回到了秦地。 水利工程属于少府管辖,史禄一直在少府官署中任职。 史禄有时会去郑国渠视察,看看是否有要修补的地方。 子婴派人去找史禄,让他入宫觐见。 史禄一时半会还来不了,朝臣再商议其它方面。 太仆腾其道:“陛下,陇西更西之地,原是羌人蛮荒之地,皆是山林,可耕作土地不多,若将其纳入大秦国土,还需派兵驻守。臣认为,此等蛮荒之地,无任何价值,可放弃,把兵马撤回秦土。” 子婴可不会这么看,要不然当初就让军队全部撤回来了。 不过,身为皇帝,除非很有必要,要不然不宜立即表态,让众臣有发言机会,听听众臣意见。 子婴环顾众臣,说道:“诸位卿家怎么看?” 奉常张剑道:“臣赞同太仆意见。” 典客苏术、宗正曾奎也发言赞同。 对于这种看法,太正常不过了。 当初在始皇帝说出要南攻百越后,就有许多大臣反对,说蛮荒之地无用,要动用五十万军队南征,非常不划算。 嬴政有无上权威,他执意要做的事情,任何人都阻止不了。 韩信道:“陇西更西,的确不太适宜耕种,但若不派兵驻守,日后敌军还可从陇西道攻秦。从兵事上来看,将其纳入大秦国土,很有必要。” 换成现代的话来说,陇西更西,没有经济价值,有重要军事价值。 王元道:“韩将军所言甚是,守住陇西道,不仅能扼守大秦西陲,若有需要,还可从陇西道向更西之地扩张。臣曾听降兵说,陇西道再往西,有两百余里还是山林,出了山林后便是草地。匈奴人和李左车从西边逃走,必定是打算走出山林,再从草原往北。” 现场的人,不知道陇西更西是什么地方,嬴子婴知道,那就是现代的青海,的确是有很多草原。 随后,臣子们讨论起来,范目、辛韦、赵佗等军人,都赞同将其划入国土,文官除了尉缭和陈平外,大多数建议放弃。 臣子们讨论过一遍后,要由皇帝来拍板了。 子婴道:“韩信和王元说得在理,大秦历代君王,皆重视开疆拓土,将陇西更西纳入国土,既扼守大秦西大门,又便于向更西扩张。此事就这么定了。” 接下来,新设立的县,命名为西和县。 因为战争,导致陇西县南部的人,全部暂时迁徙到关中。 如今,大战结束,原本的居民可选择迁回原本家乡,亦可选择留在关中,还可选择迁徙到西和县。 “水工史禄到……” 郎官声音传来,史禄进入麒麟殿。 史禄来到咸阳后,嬴子婴一直没有接见,现在,他仔细打量这个有名的水利专家。 按照专业水平来说,史禄不差于李冰、郑国。 现年四十七岁的史禄,身高只略高于邹离,面相十分普通,看起来身体结实。 史禄行礼后,子婴道:“史卿家修建的‘零渠’,跟都江堰、郑国渠一样,是了不起的水利工事。丞相左长史提议在汉中郡引褒水修建水渠。需耗时多久?需多少人?朕想听听史卿家意见。” 史禄道:“陛下,两年前,赵衍大人曾找过臣,说起引褒水修渠之事。臣认为,此事很有必要,只是大秦男丁不足,才不得不暂缓工事。为此,臣去年到汉中褒水,耗时数月仔细查看,画出具体修筑之法,待陛下决定修渠时,便能立即动工。” 修建水利工程,需要经过实地勘察,了解具体情况,包括河流宽度、深度、水流流速、区域水容量、潮汐水位、季节水位、堤坝高度等等综合情况。 了解情况后才能画出相应的施工图纸。 在这时期,高水平的水工,对于复杂的水利工程,同样要先画出施工图纸。 “臣仔细算过,褒水修渠,工事总和相当于郑国渠九分之一,若有五万人,六七年可完成。若有八万人,四五年可成。” 子婴点点头,对史禄很是认可,不愧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水平很高,还很尽职尽责。 他说道:“史卿家,不用再延缓了,很快便可动工。” 史禄不解道:“大秦本就男丁不足,五国攻秦,又阵亡十万,不知八万人从何而来?” 子婴笑笑道:“史卿家忘了,有八万余降兵,让他们去修工事。” 在降兵没有归顺前,很不适宜让他们去种田,派去搞工程建设,非常合适。 史禄大喜道:“臣会竭尽全力,把修筑水渠之事做好。” 这件事确定下来后,再讨论其它事情。 由于几个月没上朝,要讨论的事情很多。 韩信道:“楚、韩、赵、齐攻秦,早已撕破脸皮。若有机会,可出兵攻伐他国,张良甚是可恶,挑动齐、赵、匈奴一起攻秦。可出兵教训韩国,若有机会,可首先灭韩。” 他喜欢征战沙场、渴望立功,只有战争,才能让他有用武之地。 宗正曾奎道:“陛下,眼下大秦虽男丁不足。然韩国只有一百六十万人,最近一战少了十四万,元气大伤。可趁韩国元气未复,出兵灭之。” 典客苏术附议。 赵佗道:“我军陈兵于韩国边境,杨喜率骑兵入韩地,便是在教训韩国。若真的派大军入韩地,齐国、赵国必定不会坐视不理。楚国虽与三国不和,也有可能出兵捣乱。臣认为,现在还不是灭韩时机。我军已占据入韩地重要据点,只要时机到了,随时可挥兵入韩。” 王元接口道:“在陇西能大败敌军,除了我秦军骁勇善战外,还跟敌军劳师远征、我军在家门口作战有关。若我军深入敌国,情况又会不同。经历过始皇帝灭六国后,六国对我秦国极为警惕,若我秦军欲灭其中一国,其他五国肯定会想到,秦国必定还会再想一统天下,决不会坐等我军逐一灭之。” “若我军出兵灭韩,各国必定出兵,就算能灭韩,各国必定还会再攻韩地,还得派出重兵守韩地。如此一来,旷日持久。” 臣子们各抒己见,大多数武将都觉得,还不是灭韩时机。 讨论一阵子后,尉缭道:“虽然暂时不宜灭韩,却可再增兵把韩国搅得更乱,让张良更难受。我军有一万五千骑兵跟着回咸阳,可把这些骑兵派出去,把韩国搅得天翻地覆再回来不迟。” 妙计!这的确是妙计! 文官武将们都很赞成。 赵佗道:“根据杨喜派人来报,韩国还有五千骑兵,等我军一万五千骑兵入韩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