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擎天柱_第九十四章 川中大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四章 川中大定 (第2/2页)

公布其素日恶行后押送南充公审;还有渠县县丞李沂明,自持功高,又是黄府尊同科举子,仗着有些关系,强令县衙署吏为他家走狗,侵占民田,被当地一个黑袍人告发,一群自称密谍司的黑袍人打南充出发,三日便将李沂明抓回南充行营,昨日绞首示众,尸体挂在了嘉陵江畔的一颗老黄角树下。

    不知为何,这位府尊太爷就喜欢把人朝树上挂,私底下一些不满的乡绅都编排他老树成精,把人弄死后朝树上挂是为了吸取人的三魂七魄,好维持他这个树妖的人皮,当然这些倒闲话的人在被黑袍密谍司的人缉拿后就斩断了谣言,他们的归宿自然也是某地某棵材质上佳、年代久远的老树。

    各地知县、知州们倒是识趣,他们大多不是仕途坎坷的秀才、举人,就是在京城没关系,捞不到个实缺的清水官,这次侥幸能当上本地的父母官,拿着府尊补发的银钱粮秣,被手底下的佐二官们架空就架空吧,反正大家也不会什么治理乡土,当个有善政的傀儡也挺好,日后考略说不得还能升调呢。

    并非所有人都只是挂个名混吃等死,其中也有看得清楚的,死心塌地跟着府尊朝上蹦跶的,尤以安岳知县王起峨、岳池知县常安国、岳池团练总兵洪正印、广安知县邓士廉、广安主簿辜启文等二十余人为最,他们认准了黄世信这艘大船一定会乘风破浪杀入朝堂,到时候内阁首辅周延儒平稳过渡给得意门生陈士奇,陈首辅再将得意门生黄世信拉一把,黄府尊入阁是迟早的事情。

    打从十一月初天使从京师撵过来宣诏后,黄世信、陈士奇、孙传庭三人为周延儒外朝党羽的小道消息就传的沸沸扬扬,窝在潼关恢复实力的孙传庭听闻后大惊,连忙上书自辩,恰好周延儒也上书自辩,崇祯皇帝是不信周延儒与孙传庭结党的,说孙传庭与王承恩结党他都更信两分,当下回旨宽慰;至于陈士奇这边,他清高啊,清者自清也就不愿上书自辩,崇祯认为他有识人之明,且前前后后又送了十万两银子到内帑(黄世信二次买官,强行截流那些挂名知县知州的实缺),是个能人,又知兵,加封四川总督,总领蜀贼剿灭事宜,要求他与黄世信、秦良玉同心戮力,尽早全灭蜀贼,好让川中银钱粮秣特产尽早供应给朝廷,让朝廷渡过眼下缺钱少粮的难关。

    至于黄世信连跳六级当上了正四品的戡乱顺庆知府(既临时知府),崇祯皇帝在诏书中也是有条件的,明年春闱,四川举子们的上书已被压下,责令黄世信携兵经陕西入京,护送川中的赶考举子下场大比,他本人,升任顺庆通判的徐元昭,升任南充知县黄本深、升任西充知县徐华一个不拉都必须去参加大考。

    朝堂上有当朝首辅给他背书、朝堂外实际控制了包括内江、富义厂、荣县在内的川中南十五县,流民难民纷纷返乡落户,十五县人口激增,月余已过百二十万,手底下又有四万乡勇,四万协勇,各地团练民兵十二万,钱粮无数取之不竭,土地丰饶肥沃产出繁多,各地产业置办不停畜牧、农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此形势,难怪有人在暗地里称呼黄世信为“南充王”,诺大一个川中南,无人敢在此时朝他发难,

    此时的南充西山栖乐寺周围已成南充行营办公场所,县衙让给了黄二爷,黄二爷正在内江置办行李,不日就要带着一大家子赶到南充上任,家中长子黄世仁已先一步跑到南充圈地,因为圈的有点多,将嘉陵江西岸四里的街面全都给圈入了黄家宅邸,东岸的五百顷抛荒良田也一并圈入,因为这个破事,黄世信还和大哥大吵特吵了一架,下令将他逐回内江继续管理黄家在内江的产业,调二哥黄世义过来处理相关事宜,严令宅不过一里,地不过三十顷,又不是不要内江的老家举家搬迁,只是在南充本地置业而已,搞得这么难看想干什么,当真把自己作“南充王”不成?

    李家那边则领着一众商贾直奔南充而来,顺庆知府成了自家外甥,且明言要在川中南搞恢复生产、大办农工商业,这些无利不起早的家伙就跟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般带着不菲的金银一路杀来,内江本地的商贾察觉到富义厂盐商的动静,也跟着采买泥灰、土石、木料等建筑材料过来凑热闹,一时间整个川中南到处都是大建特建,泥灰构筑的官道正在从内江、安岳、盐亭三地快速朝着川中南延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