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二章 刀剑 (第1/4页)
凄厉的竹哨的声音划破了雨夜的黑暗。它对着吴县这座城池宣告!杀机来临!下着大暴雨的夜晚,百姓们总是睡得很沉。尤其是他们在蒸笼般的天气里又忙活了一天,正是疲惫的时候,又赶上暴雨送来的清凉,大家睡的都很舒服。所以街道上响起凄厉的哨声的时候,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感觉。只有当哨声在街道之间交相辉映、互相串联的时候,才将百姓们惊起。这只被追杀的巡逻小队附近的街道上,自然也是有人的。出来监管这些巡逻兵,继续巡逻的人自然是一片一片就近的去将人员找回。所以巡逻的士兵离的不远。在远处的,说不定还没有被人催促起来继续巡逻,还躲在地方避雨呢。这也是这些反叛军运气不太好,偏偏就碰上了。不过终究是要碰上的,毕竟让士兵们继续巡逻,是从孙权的府邸向外扩展,由小圆扩展到大圆,小圆里碰到的几率总是更多的。隔壁的街道上也传回来了哨声。后面的叛军更加的着急了,追杀的更加快。这哨声一旦响起,孙权一定会早做准备,自己必须赶快杀过去。赶快将眼前的人料理,然后跑出这条街道。不要被赶过来的巡逻士兵包抄堵截。全副武装的叛兵们将一个个追赶上的巡逻兵砍倒在地,倒在泥水里。倒在泥水里的士兵血液翻涌,混合在泥浆之中,不多时,就连挣扎也不挣扎的失去了性命。人数越来越少,领头的越来越害怕。那个说想要多巡逻几天,多花点钱娶个媳妇儿的士兵已经被砍死倒在地上了。那个觉得自己当皇帝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只为自己着想的士兵,跑的几乎比队长还快。只不过追杀的越来越急。他眼见也很难跑掉,也分出一些心神,取出脖子上挂着的竹哨,带着些希冀,带着些愤恨的用力吹响。队头和他两个人吹了哨声越来越急促。从四面八方传回来的竹哨声也越来越频繁。凄厉而又尖锐的哨声好像编织成了一张网,将这一片街道覆盖。尖锐的哨声不断的响起,终于还是将屋里的百姓都惊醒。但是睁开双眼的百姓却大气的不敢喘一口,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只紧张的用手抓住床边,抓住席子。百姓们非常紧张,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更别说点灯了。没有任何一家敢亮起灯,惊起外面的注意。他们只希望外面的动静赶快消失,生活赶快平静下来。生活在乱世的百姓是非常不幸的,但生活在城池里的百姓又比乡村要幸福一点。毕竟有城池作为依托。只要不遇到屠城的疯子,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伤亡。而相比于生活在乡村的百姓,说不定就遇到流匪,遇到溃兵,或者遇到借粮的正规兵,不仅将粮食借走,将脑袋也借走了。而生活在吴县的百姓,面对今夜的场景,却感觉似曾相识。屋外街道上那凄厉的动静在这几年里不停的重复。每一次都让百姓们提心吊胆,每一次都会有一些无辜的百姓不知怎么的就被卷进了漩涡。那些倒霉的百姓只能成为死亡的尸体里的边角料,他们连成为被迫害的对象都没有资格,单纯是倒霉的。当年孙坚起兵的时候,吴县闹过一出,后来孙策杀回江东,夺取吴郡的时候,又闹了不少时间。孙策比较嗜杀,他在吴县搞起的风波比较大。结果一年前孙策死了,孙权继位的时候,又闹了这么一出。现在好像孙权要投降了,孙家的统治要结束了,吴县好像又要用一场尸山血海来为孙家落幕。百姓们躺在床上不敢动弹,都在心里默默的祈祷快些结束。然而,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结束。这场动乱还要持续不少时间呢。外面的叛军终究还是失去了机会。四面八方趟着水涌过来的士兵把他们挡住了。巡逻兵的数量远超于他们。当然,这些巡逻兵并不是这些叛兵的对手。叛兵的来源,都是各家宗亲选出来的精锐部曲,本来就天天好吃好喝的养着,训练有素,比这这普通的巡逻士兵强壮数倍。再加上这装备也不一样,叛兵们身上的装备都是宗亲们家里珍藏的好武器,而巡逻的士兵身上的铠甲和手中的武器,都是战场上淘汰的货色。两边就乱哄哄的打了起来,但其实只是巡逻兵用生命在迟滞叛兵的脚步。这也是因为这些叛兵都是来自于各处,彼此之间没有默契,没有配合。只有孙静派过来的几十个士兵,是因为在一起训练才能配合起来,不让敌人占到便宜。而其他的兵又没有一个头人,又没有一个将军带领,自然只能和敌人搅打起来。乱哄哄的打,自然突破不了他们的防线,杀不进去。杀不过去,即便杀死再多的巡逻兵,也是徒劳无功的。也许可以依靠孙静的几十个士兵为核心,组成军阵,迅速的将敌人杀穿。但是离奇的是,这几十个精锐却没有想尽快击溃眼前的敌人的迹象。不知为何,他们打起来也只是保全自己。尽量保持着和其他人的士兵同样的节奏。这里的动静越闹越大,当然早早的就有人去通报孙河了。孙河立刻跑到后面,将正在熟睡的孙权叫醒。孙权闻言,也是惊了一头冷汗,赶紧将衣裳穿戴整齐。随后命人送上来一套盔甲,将自己紧紧的裹住,就坐在房间里等待着。又提醒中各处士兵加强警惕,将母亲保护好。孙河想要出去平叛,却被孙权拉住不让他走,让孙河留在府中继续保护自己。孙权既然这样要求,孙河也没有办法反对,自己不出去,便将府中精锐的部曲调出两百,命令他们立刻赶到战场上平叛。两百名有组织有纪律真正的精锐小跑着往战场赶去,暴雨丝毫不能迟滞他们的步伐。孙权就正襟危坐的坐在自己的房间之中,在晃动的灯光之下等待着消息传来。一盏盏灯火被点燃,晃动的火焰像孙权的心一样紧张的在跳动。而那些出征的士兵,不多时就已经来到了战场外沿。迅速的将行军变为战斗队形。稳步的让前方挡住道路的城防兵让开,自己等人,大步前进。这些普通士兵在雨中狼狈的后撤逃窜,一时间让叛兵有些惊愕。不过,当这些士兵分开露出身后的精锐部队时,双方对视一眼,就都明白了。两边缓缓前进,都拿出自己的武器,严阵以待。在这暴雨的黑夜,到处都是流水的街道,两百名如铁塔般的士兵整齐划一的前进,给予了叛兵难以想象的压力。叛兵不敢再胡乱前冲,停在原地紧张的使个旗鼓,等着对面先攻。他们不敢前进,孙权的精锐部曲却毫不顾忌。孙权的布局,一来是父兄留下的遗产,都是百战精兵。亲兵中的亲兵,精锐中的精锐。二来,又经过周瑜、周泰等将军的共同调教。论据个人素质以及整体作战本领,比起眼前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敌军,要高的多。他们一往无前的前进,稳定而又迅速的与敌军短兵相接。得益于优良的装备和不错的身体素质叛兵一开始还能反抗一两招。但是随着孙权的部曲,不停的前压,优势一点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