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章 难熬的乡试 (第1/2页)
乡试是明代的伦才大典,考试三年一次,逢定在子、卯、午、酉年秋八月进行,故又称“秋闱” 参加乡试的人员有两种:一是在校学生,即国子监监生和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但生员必须是在按察司提学副使主持的科考中获得一、二等的“科举生员”。二是“充场儒士”。 根据“科举成式”的规定,学校教官、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以及居父母丧者,不许参加乡试。 嘉靖二十五年的河南乡试由赵贞吉主持,八月初在各方的关注下,同考官由丁汝夔担任,提调官由锦衣卫北镇抚使梁珉担任。 另外组建了团队:由监试官二人、供给官一人、收掌试卷官二人、弥封官一人、誊录官一人、对读官四人、受卷官二人、巡绰搜检官四人组成。 巡抚衙门和知府衙门筛选河南各府德高望重的名宿组成阅卷官,其余人员由巡按筛选人员担任;内外帘官及搜检官由当地驻军及锦衣卫筛选人员组成,另有办事人员及号军若干。 正式考试时间是8月9日、12号和15日,每场3天,考试时间为9天。 第一场考《四书》、《五经》以及各家注疏的基本掌握情况,内容是《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如书写不及,可各省去一道。 第二场考“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这一场主要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做官的基本条件。 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可视为考安邦定国的见解。 考试前两天的8月7号,考试团队先入考院,实行“锁院”。锁院的目的,一是清除闲杂人员,二是安排好考生的号房并进行公布,三是出题及刻印试卷。 本次考试因为皇帝重视,考院前后调集驻军及锦衣卫围得水泄不通,特别是考题出来后,刻印试卷的场所戒备森严,往年允许的果蔬的采购均由外送入内,禁止人员出入。 朱朝海本场治《易经》,明代考试考前报名需要注明治五经之哪一经。 四书标准答案用朱子集注,《易经》用程传和朱子本义;《尚书》用蔡氏传及古注疏,《诗经》用朱子集传,《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用古注疏。 他从七月开始就在适应这个考试过程,现代人很难想象在3-4平方的狭小房间甚至棚子里呆9天,中间还要自己煮饭上厕所,晚上也可以答题,进考场的时候每人发3根蜡烛,用完就没了。 所以考试时间得计划好,一不小心就没时间了。他毕竟是死记硬背的情况,八股把明清的都背诵了,但就怕出现幺蛾子,本次根本就不该出现的赵贞吉出现了;当然他也算意外。他高度怀疑本次乡试的题目也会发生变化。 8月9日凌晨四点他就按照头天拿到的号牌来到开封府的入场队伍中默默等待起来,同一队伍的其它人还有互相鼓励的说话的。 大家都离他远远的,一是他是宗室人员,大家对宗室的本就敬而远之,其次是武人,三从未参加诗会,跟所有人不熟。 曾经有人邀请过,可如泥沉大海杳无音讯,倒不是朱朝海不合群,而是老学究的劝告,那是过客是程序的一部分,交往有意义吗?你来轮转是追寻进化之路,别节外生枝。 很快进场开始,毕竟是开封府的,他们第一个进场,进场除自带笔、墨、砚及草卷、正卷纸各十二幅外,不得携带他物。考篮内不得携带饼子一类夹心的东西,水果也不允许,除了米,咸菜一律考场配送,当然要付钱。 看到搜身的过程让他头皮发麻,他排在第6个,看到两个兵丁将前面那人先是全身摸一遍,从头发到鞋子,甚至衣服脱光连内裤都不放过,腰带全部切开,搜查夹带! 好在北镇抚使梁珉亲自站在门口,让他只是脱了上衣就让兵丁放他进去,毕竟现场有四组兵丁搜身,他前后左右都是兵丁,其它考生看不到他的情况,倒不是他夹带啥的,只是要一视同仁呗。 据说清代会试搜查夹带还查臀部。让各地举人义愤填膺,抗议有辱斯文。 他刚进去没多久,就有一名考生的腰带中查出夹带,当即就被脚链手铐蹲在一边,立即取消考试资格,驱逐出场。 进入考场他按照‘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十二支找到自己的号舍地字乙号,门前一口清水瓮,门口站在一个兵丁。每个号舍都是这样。他早就得到消息自己的号舍不属于臭舍,臭舍就是挨着厕所,那味道足以让人欲仙欲死。 进入号舍,看着里面一阵无语,不是说打扫过了么,他来到门前瓮取水对号舍进行打扫,然后又从不远处打来清水重新灌满水瓮,拿出锅准备煮饭,看得门前兵丁一阵好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