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 (第3/3页)
他们生怕失主找上门,不敢出去,也不敢多花钱,只能一点点购置土地,造成经营所得的假象。李大宏确实善于经营,与蛮干的秀才不同,他一开始只买一点点,积累经验后才买更多的地。他总能找准买地的时机,谁家遇到困难都少不了他的帮助,他趁机说服人家将地卖给他,他们可以帮他做事赚钱。在盖房子上他也同样富于远见和耐心,他在李家祠堂对面的山坡下相中了一片荒地,他在乱石中间盖了一间小屋,然后逐年加盖,慢慢形成一个四合院。原本被乡民嫌弃的嶙峋乱石反而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但是人们根本不信经营田产能发达那么快,要不然王秀才家也不会眼见地败落——他们夫妇并非败家之人。 多年以后李大宏的儿子李瀚墨归乡劝说父亲分掉田地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父亲完全不用死命抱着土地,他也不是靠经营田地发的家。想必他也听到过这个传闻。这个传闻细腻精彩到超越了当地愚昧农民编故事的能力,所以一度被认为是李大宏某天喝醉酒不小心说漏了嘴。不过一直没人敢向本人求证真伪。 在往后李大宏取代王秀才成为乡长的几十年里,李大宏也表现出了足够的慈悲,并不比奉行孔孟之道的王秀才苛刻无情,人们便不宜去猜测他财产得来的合理性,反而更多地当成一种励志的传奇故事,几乎每个小孩都听过这个故事。王林的祖父母、父母和她自己都听过这个版本的奋斗发家史。无论如何,一定要走出去,说完李大宏的故事,他们总会加上这么一句。仿佛几十年后的出国热一般,出去的总是比不出去的更惹人艳羡。 就在决定之后不到半月,王若松和王若柏两兄弟就离开了。父母再三嘱咐,出去了不要强出头,两兄弟不要分开,要互为依靠。他们的母亲给他们准备了好几身新衣服,又准备了一年的花销。同样的行李她心里规划了三份,头一年省吃俭用准备好第二的费用,打算每年通过李大宏看望李瀚墨的路子给他们送一份过去。他们去到了省里首府、李瀚墨所在学堂,学习算术和物理等知识。去到之后他们才发现够他们父母在穷乡僻壤生活大半辈子的积蓄在外面花不了几个月,两人不得不省吃俭用,并试图找一些工作挣钱,他们因此比生活富足的李瀚墨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们凭借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忘我地吸收各路思想,并迅速消化、碰撞,最终让他们迅速成长。成长后的他们忘却了卑微出身和出人头地的原始欲望,以百分之二百的热情投入到社会改造的滚滚浪潮中。他们决定去广州读军校,他们很诚恳地邀请李瀚墨同去。李瀚墨被兄弟俩雄心壮志和舍命救国的豪迈情怀感染,他甚至开始省吃俭用,用省下来的钱资助了他们的路费和最初三个月的生活费。 李瀚墨自己经过几天的挣扎,最终决定留下来继续完成学业。往后他在岁月变迁中失利,甚至被误解被迫害被枪决时,他反思过自己的人生,依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是李大宏的独子,在蜜罐里长大,他比谁都聪明乖巧,他是父亲的心肝宝贝。同样他也敬佩自己的父亲,他似乎缺乏父亲那种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父亲也从来不像别的父母那样向他灌输要出人头地的崇高理想,他只希望他平安长大,做个体面的读书人,弥补自己识字不多的遗憾;长大后愿意继承父亲的乡绅位置也好,愿意出去自己做生意也好,家世是他强大的后盾。李大宏在多年走南闯北的日子里,见惯了军阀厮杀,见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新势力消灭旧势力。远离权力漩涡,做个富有的闲云野鹤,或者做一个不得罪任何一方的自在生意人才是最安全的。按后世说法,“皇权不下县”,富甲一方才是切切实实的安稳。李瀚墨这时候年纪尚幼,他还没有遇到足以动摇父亲灌输给他的价值观的变故,最好是一生都不会遇到。 王氏兄弟在广州安顿好了之后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这也是他们往家里写的最后一封信,此后更广泛更激烈的战火切断了石头乡与外界的联系,他们两个从此杳无音信,也没有再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信中他们简要说明了投笔从戎的初心以及他们至死不悔的决心,他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拯救国家,将侵略者赶出去,并结束战乱。这令不惑之年的秀才热血沸腾。一向洁身自好的他喝了点小酒庆祝,打开布满灰尘的书房的门,掌灯将这封信反复阅读后藏在《论语》里。沉默寡言的他有一次甚至说漏了嘴,说儿子们上了黄埔军校,又从儿子信中描述黄埔军校的言辞中摘取了片段,来说明这所学校是多么的有理想多么的优秀。好在乡民们听不懂,他们唯一能听懂的是“军校”二字,梁瞎子推测这是要当军官的。他得意洋洋地对众人说自己算对了,王家兄弟贵不可言。从此人们对秀才便又多了几分尊敬。“军官”二字传开后,乡里的热血少年渐渐坐不住了,他们也决定走出去,投军去——既解决了温饱,又有了比肩王氏兄弟的头衔——兴许有一天能光宗耀祖也说不定。这其中就有秀才堂兄弟王木匠的两个大儿子。只有秀才妻子忧心忡忡,担心儿子们的安危。 那时候的石头乡还没有深不可测的水库,没有漫山遍野的茶山,也没有贯穿乡里的小溪。那时候的石头乡还是一个完全靠天吃饭的地方,要么大水淹没了稻田,要么干旱到漫山遍野的杉树和松树都发黄。战争原因,乡里也无法依靠外面的补给,连搞荒货的和乞丐都很少过来,贫瘠的石头乡只能自给自足。李大宏的粮仓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大荒年份,他会适当接济贫民,也很乐意接收他们不得已抵押的土地。很快李大宏接替王秀才成了乡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