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 (第1/3页)
在王若松和王若柏失去联系的第三年,家中迎来了新生命。王秀才妻子第六胎终于生了个女孩,这个女孩像极了秀才:晶莹剔透的白皮肤,修长的丹凤眼,和微微翘起的尖下巴。秀才如获至宝,成天抱着女儿逗乐舍不得撒手。 然而好景不长,地处半山腰的王和堂,因为山里的煤被挖空,开始地陷。王和堂的住户不得紧急撤离,但是没有哪家村庄可以容纳这么多人。李大宏召集众人商议,决定将王和堂一分为二。一拨人以秀才为代表就近迁到对面的陈家岭,一拨人以王木匠为代表迁往李大宏所在的李家岭。从此乡里最大的村庄王和堂落幕。绝大部分居民因建设新家园花光了所有积蓄,一贫如洗,遇到大病大灾只好听天由命。王木匠夫妇在秋天染上风寒双双归西,不到15岁的小儿子王若直安葬完父母已经家徒四壁,他望着空荡荡的新家白天发呆夜里流泪。三天三夜后,锁了门,投奔了两个亲哥哥当兵去了。 王秀才也元气大伤,善于打算的秀才妻子节衣缩食,并开始为将来打算。 “家里一天天穷下去了,等到儿子们都长大,也不知道有没有钱给他们娶妻……”妻子试探着说。 “养活6口人已经困难了,男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多。再也养不起旁的人了,娶妻还早,将来的事谁能料到。”秀才不紧不慢地逗着女儿,她已经半岁,笑起来手舞足蹈,最能哄父亲开心。 秀才妻子是个好强的人,无论时世多艰难,她也要争取比别人过得好,她绝不容许自己的儿子将来打光棍。 秀才一向说不过妻子,他也从心底认同她的打算。他觉得可以再等等,隔壁乡的老秀才死了,他可以将隔壁乡写祭文的活也揽下来,攒两年钱再说。妻子说机缘正巧,隔壁乡胡家庄死了个后生,妻子被婆家人赶走嫁了人,留下两个女儿,大的两岁,小的半岁,现在要给出去,不要钱。她去看了,小女儿长得白白嫩嫩,浓眉大眼,十分可爱。她又偷偷去瞧了瞧孩子的妈,也生得高大端庄。这样好的机缘不是随时能碰到的,实在养不过来,可以将自己的女儿给出去——同乡李家岭李文宏家境不错,想养个。 秀才这才明白过来,他已经气极,刷地站了起来,仿佛快到生出一阵狂风,狠狠地砸在了他妻子的脸上。他脸色惨白,盯着妻子的脸怒斥道:“好啊,你都算计好了是不是?我就是饿死,也不卖儿卖女!” 妻子哭了,秀才又心软下来,怒气消了大半。妻子借机从他怀里夺过女儿,她的眼泪滴到了孩子粉嘟嘟的小脸上,孩子哇地哭了。孩子是她十月怀胎所生,她对孩子的爱并不孩子的父亲少。但是在维持家族复兴这件事上,她可以付出一切。互换女儿是穷人的常规做法,秀才无法反驳,他确实已经沦落到了一贫如洗,百无一用是书生。好在女儿给了同乡,他可以常常看到她,看到她会爬、会走路、会说话、会跑……比女儿更乖巧,秀才见她生得白,给她取名胡秀玉。女儿2岁时死于白喉,这件事令秀才夫妇愧疚一生。他们无数次想,如果孩子养在身边是不是会照顾得更好一点,她就不会染病夭折。 他们对胡秀玉的爱也逐渐冷却,不至于虐待,但是总避开她,避免与她亲近。甚至对李家后来收养的都比对秀玉亲近,因为秀才一看到秀玉就想起自己的无能,想起女儿的惨死,而如果胡秀玉不是恰巧在那时候出生、在那时候变成没人要的孤儿,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秀玉以为自己就是他们的亲生女儿,她不懂父母为何要冷淡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够乖巧懂事不够优秀。她拼命取悦他们,她的情绪由父母脸色决定,四五岁就开始帮着母亲cao持家务,洗衣做饭,样样又快又好;到七八岁,她以个子的优势,又学会了插秧、砍柴等农活;只要父母给她一个好脸色,她可以二十四小时忙碌。直到懂事后从乡亲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她停止取悦他们,在农活和家务上下功夫只是为了生存。她成为了乡里最能干的姑娘,仅仅为了防止某一天被养父母抛弃还能自己独立活下去。她又偷偷去寻找jiejie和母亲,以及抛弃她的祖父母和叔伯婶婶,试图得到他们的认同,希望关键时刻自己也是有娘家庇护的女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她都在努力讨好抛弃她的娘家人。 在胡秀玉5岁那年,有个骨瘦如柴胡子拉扎的叫花子来到家里。他先是找到王和堂的旧址,曾经的家只剩断壁残垣,摇摇欲坠地立在坑坑洼洼的草地上,旁边还横七竖八地堆着废弃的煤渣。他以为战争打到了石头乡,家人已经不在,太阳快落山了,他伏在煤堆上痛哭。一个回家路过的放牛人捡到了他,向他说明了搬家的缘由,并指明新家所在。只有母亲认出了他,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王若松。在卧床养伤的三个月里,他闭口不言。母亲像照顾婴儿一样妥帖,三个月里将家里的几只鸡都宰了,只给他一个人补身子。他的面颊丰润起来,仿佛18岁离家时的模样。但那时候他是意气风发的,现在他满眼落寞,仿佛一个垂死的老人。他神情黯淡地回忆,自己和弟弟一起被捕了,被关在不同的地方。他每天被打,各种不一样的打法,直到打晕过去。整整被打一个月之后,他们开始改变策略,改为利诱,只要他愿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