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桃园_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 (第2/3页)

改变信仰。他确实有过动摇,但庆幸现实没给他变节的机会,夜里监狱被攻破,他被救了。被救后他四处打听弟弟的下落,才知道弟弟跟他不在一个监狱,他也不知道弟弟被关到了哪里,是否还活着。八成是牺牲了吧,他心里想,但是怕家人伤心没敢说出来。弟弟从小就比他胆大,比他聪明,在军校和往后工作的几年里,弟弟的职业一直是高于他的。他也清楚弟弟是个宁死不屈的烈性子,投降是不可能的,似乎只有牺牲一条路。

    敌人的折磨未能让变节,但是已经消解了他的意志,他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在精神恍惚中又熬了两个月,到了冬天他肺病复发被送到乡下修养。乡下的恬静治好了他的失眠,他开始疯狂地想念家乡和亲人,在返回部队的路上借机走散往家的方向逃离。他的伤本来已经养得差不多了,但是愧疚、贫穷、饥饿、潮湿和奔波令他心力交瘁,他好几次折回大部队的方向,半路又后悔逃离。就这样来来回回浪费了大半年时光,路上他旧病复发,又添加新伤,能回到家乡已经是奇迹。这段记忆他宁愿永久尘封,要将秘密和耻辱一道带进棺材。母亲给他说了亲,婚后他将过去尘封,安心当起了农民,跟他父亲一样。别人问他当军官的经历,他说那是误传,他只是跟弟弟出去读书、做买卖,然后兄弟走散了。

    王秀才夫妇坚信二儿子回不来了,至少战争不结束,他是不回来的,他是百折不回的性子。“他死了!”有一天夜里秀才妻子突然惊醒,哭道,她看到他鬼魂了。她极力说服丈夫同意请仙婆招魂。她不愿在长子面前提起老二,怕惹他回忆伤心往事。就特地挑老大带妻子回娘家的时候请了仙婆。仙婆让准备十斤米倒在簸箕里,一家人围着簸箕坐着。仙婆让每个人手抓一小把米,然后她自己也抓了一小把小米洒向天空,她口中念念有词,大约说的是“回来吧”的意思。仙婆又撒了一路纸钱,她径直走到水井旁,在水井边烧了一堆纸钱,并和手跪拜,口中念念有词。之后又一路撒着之前回到簸箕旁。她说仪式完了,让家人们把手中的米粒集中到一处,抱起来供着,他的灵魂就藏在里面。剩下的米仙婆打包带走了,算是劳务费。至于长子,只要他活着就好,他们无法想象他的遭遇,只要他不说,他们绝对不问。

    秀才适应了贫穷和闭塞,他的孩子们长大了,连胡秀玉都快跟母亲一般高了。这时候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劳力,秀才妻子在老四娶妻之后,再次焕发了重振家业的激情。她开始购置田地,先购买便宜的旱地,再购买优质的水田,她的儿子们个个被她鞭策得如水牛般吃苦耐劳。她则组织三个儿媳妇重整家园,她们找村民帮忙扩建了屋子,宣誓主权般扎上崭新的篱笆。她们也开垦荒地,种植棉花,然后自己纺织,自己裁衣,全家人都穿得神采奕奕。她甚至说服了老大去县城的学堂应聘教师。“我们家没一代人都会出教师。”秀才对落下风湿不能干农活又满腹才华的老大去当教师非常满意。他干脆卸下重担,家里事都交给妻子做主,他专门照料孙子和家里最大的劳力——一头水牛。

    刘二狗却没有这般幸运,他的小脚妻子帮不上任何忙,还带了个拖油瓶刘纪宗。刘纪宗才8岁,正是淘气的时候,他怎么也看不顺眼这个继子,他长得像他娇小的母亲,黑瘦黑瘦的,还天生患有哮喘,像个病猴子,能活下来也是奇迹。他自己的儿子刘纪祖刚刚成年,高大、白净,是个踏实稳重的好孩子,他开始偷偷地为儿子张罗亲事了。

    可惜石头乡打破了远离战争的历史,一帮军人半夜闯入乡民家中,看见青年男子就抓。刘纪祖和秀才家的老四都被抓走了。刘二狗声泪俱下,不停地给抓人小分队磕头,求他们放过自己的儿子。

    “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啊,他不在了谁给我养老送终啊!”

    “骗谁呢,你还不有个小儿子吗!”

    刘二狗一把抓起在他身后发呆的刘纪宗,解释道:“这小崽子不是我儿子,他姓朱,你们可以去打听打听,他死鬼老爹在他孩子娘肚子里就去见了阎罗王……我只有一个儿子啊,不要抓他……”

    刘纪宗由于被老鹰抓住的小鸡,他的骨头都快被发狂的刘二狗摇散了,他脑袋里只有“他姓朱”三个字反复回响。她母亲一把将他从刘二狗手中夺了过来,双手搂在怀里,扭头向刘二狗,骂道:“这死鬼疯了吧你!”

    天亮后刘纪宗早早起了床,穿上破烂的草鞋一路狂奔,他翻过了三座大山,到了隔壁乡的朱家,四处向人打听他父亲的消息。他的小脚母亲觉察到了异常,猜到了他要去哪里,颤颤巍巍地跟在他后边。

    秀才妻子当机立断,将大半田产卖给了李大宏,得来的钱财换回了老四的自由。“我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不能再失去第二个!只要人还在,就还有希望翻身!”

    刘二狗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央求身为乡长的李大宏帮忙说情,李大宏扶他起来,安抚道他会想办法。但实际上他并无办法,战争年代军队说了算,他甚至不敢去说情,这不符合他低调的作风,他是不愿意跟政府沾边的。良心不安令他来回踱步,当然他可以出钱将他赎出来,但是全乡这么多壮丁,他不能厚此薄彼都给赎出来吧。最终他命人给刘二狗家送去一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