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频频扰_137、儿时偷趣以及其他乐趣(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37、儿时偷趣以及其他乐趣(一) (第5/5页)

种身形瘦长的小虫,迫不及待的露出了泥土,它名唤“秋蠰”,也即是“蒙古寒蝉”的若虫时期。

    但农村孩子,对于这种蝉虫,并不是很熟悉,也可以说是很陌生。理由则是,一方面是因为秋蠰的洞xue狭长幽深,人们不能触及,而另一方面,是因为秋蠰的作息与人们的相悖,往往在人们不经意间就蜕化了,就像是能避开人们的观察似的。

    而等到秋蠰蜕化成蒙古寒蝉时,便开始兴奋的哢叫起来,从天明到天夜,从天夜到天明,基本很少停歇,整天“嘶嘀嘀儿”的,甚至,也经常会成群结队的被人家的夜灯招引,然后误入人家的屋里,被人们轻易地捉住,掐掉双翅,喂了猫狗。这一切,或许是它知道属于自己时日无多了吧,所以才尽情倾兴,整日整夜鸣叫,丝毫不顾及人们的感受。可这,却也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人们心心念念的,只属于夏秋两季的独特“味道”。若人们哪年真听不到了,也怪会想念的吧。

    虽然“树蠰”、“蛣蛯”以及“秋蠰”是人们口中的害虫,会损害树木,造成树枝枯萎易折,但是夏秋季节,也因为有了它们而多姿多彩,变得富有诗意起来。虽然它们的滋味怡口,当下的人们两三成群,成夜捕捉,已造成它们的数量锐减,但它们总是会“如期而至”,来到人们的身边,总是如此,让人期待。

    8、挑冰糕棍儿。

    冰糕棍儿,即是吃完冰糕后,剩下的棍状手持物。在农村,纵然是单调的小小棍儿,也能被孩童们给玩出花来,其中,尤以“挑冰糕棍儿”和“拉杨树梗梗”为代表。

    “挑冰糕棍儿”的玩法简单,即是比谁“挑”(用细长的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拨出)的棍儿多,同时也很难,很考验人的细心程度,具体是:把一堆冰糕棍儿随机的丢掷在地上,然后玩家根据冰糕棍儿的摆放形状,依次挑出一只,直至挑完,但每次挑棍不可触动其它。若玩家出现失败或失误,则保留自身棍儿,同时换下一人继续进行,以此类推,直至所有棍儿被挑玩,然后玩家间互比棍儿数即可,以多为尊。但因为每次撒向地面的“冰糕棍儿”们,都会呈现“枝枝丫丫”的形状,或互相重叠,增大游戏的难度,所以玩家们若想一口气给挑完,是很不容易的,基本上不可能。

    当然了,若无冰糕棍材料,农村孩子还会用杨树叶梗来作“签”,然后继续“挑”,或舍弃这种玩法,转而以梗相拉,即比谁的杨树叶梗韧性大,通常老梗会比新梗要难拉断,但凡事无绝对,这个看个人行运了,以梗不断者为胜,而以梗持续不断者为王。这也算是一种纯天然的娱乐方式了。

    虽然那时候的孩子,对杨树梗颇为喜爱,但时光辗转至今,如今的杨树上,除了长有叶梗外,还生有让人厌烦的“杨棉”,而这在多年前,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现在村庄里的高大杨树,被人们陆陆续续的砍伐掉了,或许最终会消失吧。

    9、射箭。

    农村孩子玩的“射箭”装备,并不像城里的那么精美,往往十分简陋,却显得“得天独厚”,富有人文气息,通常是由农村孩子,自己DIY(指“亲自动手制作”)而成,所以等到玩耍起来后,孩童会更加满足。

    那,农村孩子是如何DIY的呢?一般是这样进行的:先去产有竹竿的婶婶家,问其要根已经被疈(pì,指“剖开,破开”)成片的,且早就晒干了的竹疈(竹疈,指竹子被剖成单片)。然后,拿着竹疈,再去自家爷爷家,向他撒娇似的索要,索要早已被他汖好(汖,读作pìn,指麻秸被剥皮)并干燥脱水的,轻盈盈的麻秸杆子。通常,自家爷爷都会给一堆的,也会帮着折成合适的长度。当然,还会找根红色的塑料绳或者绿色的“渔网线”(是一种十分耐用且结实的纤维捻线),来当作孙儿的弓弦,然后仔细帮着绑好,如此,才算是“大功告成”。

    因为弓弦是富有弹性的好绳好线,所以放置在弓身、弓弦上的麻秸秆子(即箭)会被射出不近的距离,虽然比不上弹弓的射程,但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娱乐方式了。

    然而,天**玩爱冒险的孩童,自然不会满足这种射程,通常会再次“改造”:在麻秸秆子的头部,插一根锃亮或发锈的铁钉,或故意引燃头部,使之冒烟,如此才制成了传说中的“铁箭”与“火箭”——倒也挺“名副其实”的,同时,还能增加一定的射程。紧接着,孩童们会随身携带着“铁箭”,或是射向高树,或是去射自家屋梁上的猖狂老鼠,可大多是老鼠没落下,箭倒下不来了,都被钉在上面了,只能慢慢等待被风吹掉了。

    当然,这种玩法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误伤人后,会有破伤风的风险,但那时心思稚嫩的孩童,心里想的,却总是一场又一场的冒险,以及能拥有无数欢声笑语的故事…人不风险,怎过好童年?或许真是如此。

    10、打呆喽。

    “打呆喽”,即“抽陀螺”,是一种利用鞭子抽打着旋转的玩具。“陀螺”,是一种木制圆锥形物体,上端粗犷,下端窄尖,中部绘刻有圈道。通常将陀螺下端着地,以鞭绳徇着“圈道”匌绕,缠好后迅速旋转着释放“陀螺”,使之不停旋转。抑或是,用手直接使陀螺在地面上旋转,然后用鞭绳抽打,以使其继续旋转舞动。

    因为陀螺是一种需要抽打的游戏,人抽打得越狠,陀螺旋转得越猛,所以“抽陀螺”也被称为“抽贱骨头”。而这个名称,据考证,还有一段典故: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汉jianian”,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jianian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于是,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jianian,打汉jianian,打败日本,打汉jianian。”抑或是,“抽汉jianian,打汉jianian,棒子面涨一千。”以此来解心头之愤恨,于是“抽贱骨头”便应运而生。

    但对于孩童间来说,并不知会“抽贱骨头”的含义,他们最在意的,往往只会是谁的陀螺旋转得时间长,即相互比较抽打陀螺的力度与时间,也算是符合孩子们的天性了。

    同时,由于这项活动,十分强健身心,便久久不息,成为竞技传统,因此常在冬日天气,或天气凛冽的季节,远远听到空气中响起一阵阵“啪啪啪”的声音,也能近景看到,不知疲倦的旋转陀螺,当然,还能感受到人们对于生活的认真执著,鞭策着趪趪(huánghuáng,指负重用力样)前行。

    (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