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章第十八批 (第2/5页)
所以,即使有舛错,也能适时得到及时的纠正和适当的补偿。 —— 当然,即使有着纠错机会,也仍然难以摆脱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这尤其是体现在修士凡人村落和非修士凡人村落的差别上。 因为有着强大的修士世家的撑腰,有着强大的财力支撑,再加上有着远高于别人武艺修炼知识、修士晋升途径和有关凡人世界的知识与经验,所以修士世家同时占据着天地、地利与人和三个方面的优势。 这样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和碾压性的。 结果,当要结婚的时候,优秀的凡人最愿意与修士世家结成婚姻关系。 由于抚养条件良好,又由于营养、医疗和学习、锻炼机会多,修士世家的凡人,不仅老婆多、孩子多,而且孩子的发育、成长和见识远远超过其他凡人家庭。 而且,修士世家更可能招优秀的男性入赘。 日积月累之下,凡人家族的结婚数量越来越少,所能生育的子女数量越来越少。 —— 所以,修士凡人世家,三代之内,必能兴旺。 而其他的世家与其竞争,则三代之内,必有败亡之相。 而败亡之中,自己开始丧失地产、房产等其他安身立命之业。 然后,进一步地,在整个孤悬岛上,就导致出现绝大部分人家老师修士世家的后代。 修士凡人世家之间的通婚现象越来越突出。 当然,并非每个修士世家都能维持千秋万岁。 兴亡起落,对于修士世家来讲,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乃是正常的现象。 最终,现在孤悬岛的绝大部分城乡居民,或多或少祖上都修士有所牵扯。 哪怕是在老家半山村那样的角落,历史上或许也曾与宗门修士有所牵扯。 只是经历了数千年之后,这样的牵扯已经少得可怜。 —— 对于这样的适者生存和兴亡起落之类的情形,杜布觉得,这应当是天道。 这样的天道,是无法阻碍的。 这就好像整个世界里,就孤悬岛之所见,每位凡人都各有各的特点一样。 哪怕是孤悬岛的树叶,也没有一片相同。 因此,要想人人能生而一模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无论这些差异体现在后天还是先天、rou体还是精神、自我或是家庭等外在情形,它们都构成了差异。 因为这些差异,所以人与人的念想、轨迹和结果才会不同。 同样因为如此,各个家族之间的强大与弱小、壮大与衰落、快乐与悲伤、聪慧与愚昧、以及,特别地,富裕与贫困等才会变得很不一样。 —— 自己与宗门和皇家沟通,杜布认为,确实推动确立了凡人之间的精准扶贫制度。 在这样的情形下,自己帮助缓解了穷人的艰难处境。 这能让那适者生存和兴亡起落的变化不那么剧烈,让贫困人家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处境。 但要说让每人都能变得同样的富裕,却非自己所能做到。 因为这根本上不是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 更准确地来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富裕同样是建立在凡人们自行的奋斗基础之上。 杜布一路过来,注意到随着各种不合理的禁律的废弛,各地商旅之间往来增加,城镇更加繁荣,即使穷人的日子,也比以前好过许多。 如此日积月累之下,整个岛民的生活水涨船高。 最终,恐怕有一日,即使是普通人的生活,或许都要比以前殷实人家的生活要过得好。 —— 叶龘二百六十年十一月十一日,世夫郡摩托罗县。 四十多年前曾名为“半山村”的家村的后山,杜布身影出现。 他出现在了一千八百八十八米高的顶峰处。 他朝着山下的家村看了一眼,感觉唏嘘而陌生。 以前的半山村,位处半山腰稍偏下,五六十户人家,以耕梯田为主,兼采药和打猎,大部分村民都居住在茅草屋里。 自家以前的老屋位于村落的东边缘。 它有一个低矮的篱笆墙,中间插入的木桩有新有旧,篱笆上的荆棘因为寒冬的到来而会变得光秃秃的。 而院子里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则会热气腾腾地穿过篱笆墙,再向山下的层层梯田蜿蜒流去。 —— 但现在的家村,则已经模样大变了。 村落已经变成了一个近似小镇的模样。 村中央是一个几十亩的广场,一块巨大青石上写着“家村”三个大字。 广场周边分散散落着祠堂、学堂、练武堂、耆老院、幼稚院、医馆等几十处高大、宽敞、漂亮的房子。 而在广场的一侧,甚至还有一个菜市。 在广场的前后左右,规划着和建筑了七百来套规整划一的二层青砖黑瓦屋子。 这些房子从从后山的半山腰一直到梯田附近,共排列了二十来层。 这些高低排之间,通过八米宽的青石板路阶梯相连。 而它们从西边到东边数过去,则有三十多座。 东西向之间,共两里多长、八米宽,亦全部铺成了青石板路。 —— 而现在家村里,担任村长的不再是村长老爷爷。 他已经死了五十年。 其坟头的小树都能环抱了。 在村里,王麻子、二狗子叔叔都还在,而且他俩五世同堂,毕竟年龄已经达到了百岁。 而像曹家圩镇的王二麻子叔叔,则老早就死了。 杜布将目光扫向了自家位于东边的屋子。 自己十二岁那年嫁出去所建的二层青砖黑瓦屋子,已经被拆迁掉。 无论是低矮的篱笆墙、寒冬里光秃秃的荆棘、、院子里的小溪、还是以前熟悉的茅草屋等,都已经消失不见。 它们被十来栋整齐划一的青砖黑瓦屋子替代掉了。 —— 大哥阿的是在城里安家,就不在回来了。 其子女都没有灵根,以俗务为生。 在这乡下安家的是杜布的双胞胎弟弟小阿布和阿六。 他俩现在快六十岁。 俩人也都做了爷爷了。 他俩共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加上自己和俩老人等,共在村里要了二十三套房子。 其中,不少的房子空着。 他们希望再多生一些子女,以将空着的房子填满。 —— 杜布的法眼和神识扫过了其中一栋用作杂屋的青砖黑瓦屋。 在杂屋里,有杜布的爸爸mama。 现在爸爸牧九十七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