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7章 山高路远,愿诸君扶摇直上!(万字章) (第2/6页)
张延龄大喊一声,附和常风:“王越,大忠臣哇!” 张鹤龄不甘示弱,扯着嗓子跟着喊:“王越,大忠臣哇!” 吏部尚书马文升、兵部尚书刘大夏一齐跟着高喊:“王越,大忠臣哇!” 一时间,“王越,大忠臣哇”的喊声响彻前广庭。 闵珪问了常风最后一个问题:“你怎么证明王越是锦衣卫派在李广身边的暗桩?” 常风是锦衣卫的二当家。他王越是锦衣卫的人,那他就是锦衣卫的人。 常风道:“王越的名字写在卫里暗桩名册上。闵都院如果存疑,可以去查名册。” 弘治帝终于开口:“王越是忠是jianian,如今已大白于下。此事不要再议。议下一件。” 常风给兵部尚书刘大夏使了个眼色。 刘大夏心领神会,出班议道:“禀皇上,兵部塘报,鞑靼王子向贺兰山北麓增派兵马一万。意图夺回贺兰山。” “西北军情如火,恳请皇上早定三边总制人选!” 三边总制,是大明开国至弘治朝地位最高的疆臣。官讳全称“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三边,指的是陕西、甘肃、宁夏。 这个官有多大呢。它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甘肃巡抚、宁夏巡抚。 另节制甘州、肃州、凉州、西宁、宁夏、固原、延绥、神道领、兴安九位总兵。 三边总制既有兵权,又管数省政务。朝廷在西北的十九万边军,全归三边总制指挥。 这个职位类似于满清的抚远大将军。当这个官的人,权势类似于年羹尧。 弘治帝叹了声:“朕命诸卿举荐三边总制的人选,诸卿一连举荐了七人,皆不合朕的心意。” 常风是家臣,没有资格举荐封疆大吏。 马文升看了常风一眼,随后出班:“禀皇上,臣举荐王越!” 弘治帝道:“哦?” 闵珪反对:“王越风评太差,汪直得势他依附汪直,万安得势他依附万安,刘吉得势他依附刘吉.” 马文升反问:“打仗靠的不是风评!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 “要打仗,满朝文武有几人能比得过王越?” “用不用我提醒下诸位?” 闵珪问:“提醒什么?” 马文升侃侃而谈:“顺七年,王越任大同巡抚。到任后缮修器甲,精简兵卒,七次打退北虏的规模sao扰。” “成化三年,王越改任宣府巡抚。随抚宁侯朱永征讨毛里孩,大获全胜。” “成化五年,鞑靼部入侵河套,王越率宣府兵增援。在榆林大破鞑军,取得榆林大捷。鞑靼望风而逃。” “成化六年,鞑军万余五路入侵延绥。王越破敌于开荒川,再获大胜。” “成化九年,满都鲁再侵河套,动用兵马近十万,声势浩大。河套驻军几乎全军覆没。” “又是王越受命于危难之间,率军前往河套。取得了红盐池大捷,杀敌无数。替大明夺回了养马地。” “成化十六年,亦思马因犯边。先皇命王越为主帅,带兵迎击亦思马因。取得了威宁海大捷。奇袭威宁海的战例,至今是武科举常出的题目!” “成化十七年,鞑靼自海东山入寇。王越率军出大同,于黑石崖大破鞑靼。之后因功被先皇晋为太子太傅。” “按明制,文官不得任武职。先皇为功勋卓着的王越破了例。任命他为前军都督,提督团营。” “成化十八年,鞑靼入寇延绥,王越带兵与之鏖战,得延绥大捷,斩获颇多,鞑靼不敢轻犯延绥,延绥军民颇得息肩。” 马文升一口气将王越在成化朝取得的一系列大捷全都了一遍。 刘大夏跟他一唱一和:“观兵部战事底档,王越乃成化朝军功第一!先皇也曾有明训,王越乃成化朝第一名将!” 马文升道:“三边总制,没人比王越更合适。” 最后他亮出炼子:“若满朝官员谁要是觉得王越不合适,就让他去当这个坐在火药桶上的三边总制,如何?” 一众文官噤若寒蝉。要在朝堂上聒噪,他们是行家里手。要打仗,他们就是一群卡拉米。谁也不敢去当西北的统帅。 常风高呼一声:“恭喜皇上得辅国名帅,西北平定,只在须臾之间!” 张鹤龄道:“对对对!王越当了三边总制,西北就太平啦!青就有啦!” 张延龄大喊:“皇上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圣主!皇上知人善任,善用忠臣良将。我大明下无敌啊!” 事已至此,文官们再反对,也无法阻止王越执掌三边。 弘治帝道:“内阁拟旨,起复王越为三边总制。率陕西、甘肃、宁夏全部边军,直捣贺兰山,驱逐鞑靼北虏!” 站在前广庭的官员们,无论情愿或不情愿,此刻也只能随大流山呼:“皇上圣明。” 按照成化朝之后的军制,大军出征,必设监军一员,由太监充任。提督军务一员,由心腹大臣充任。借以牵制主帅。 在太监中最有威名的张永主动站了出来,毛遂自荐:“贱奴张永不才,愿充任监军,随王制帅直捣贺兰山!” 马文升道:“禀皇上,王恕在任时,曾评价张公公为‘壮士张’。依臣看,没人比他更适合做王越的监军!” 弘治帝点点头:“准奏!” 就在此时,常风出班:“禀皇上,臣常风请求充任提督军务,随王制帅直捣贺兰山!” 常风厌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