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抬棺西征》卷终(八千字章) (第3/4页)
“内阁那老三位,也越来越托大。皇上的旨意,他们动不动就封还驳回。” 文官势力自弘治朝坐大,的确是事实。 石文义插话:“娘的。兵部的几个郎症主事,上个月竟大模大样来了咱们卫里。清查锦衣卫员额。看有无倒卖员额之事。” “若不是牟指挥使拦着,我高低得办他几个,把他们塞进诏狱。” 锦衣卫员额私下倒卖是积习陋规。想当初常风的员额就是他老爹散尽家财买来的。 常风沉默不言。司礼监、厂卫是皇帝制衡文官最好的工具。 奈何当今万岁仁厚,不怎么愿意用家奴收拾外臣。他这个锦衣卫的大佬也没有办法。 再句题外话,弘治朝的锦衣卫,可能是大明十六帝、十七朝中名声最好的。换言之,也是势力最衰,权力最的。 常风道:“罢了,不这事儿了。卫里呢,最近有什么大差事?” 钱宁答:“皇上一向重视国家抡才大典。今年春闱也是一样。” “去年冬皇上就下了旨。让咱们锦衣卫严查科举弊政。定要保证此次春闱公平公正。” 常风笑道:“我考了三次春闱。次次名落孙山,这回考第四回,可能又是落榜的结果。” “等到春闱会试结束,我再正式回锦衣卫办差。” 石文义道:“常爷自谦了。您这回一定会试拔贡,金榜连登!” 常风摆摆手:“吉祥话就不用了。我有几斤几两自己清楚。” “再去了西北一年都没看过书,没练过制艺文章。” “能离入榜少差几个圈,我就心满意足了。” 谈完了会试的事,常风对石文义和钱宁:“你们二人先回卫里。妙心兄留一下。” 钱宁、石文义离开了大厅。大厅中只剩常风、王妙心二人。 常风道:“‘黑柳’巴勒孟旰背叛了南镇抚司,投靠了王子。” “‘磐石’哈达依旧忠诚于大明。” “这一回,我险些中了巴勒孟旰的jianian计。” “你们南镇抚司想个法子。在草原上散播谣言,就此次西征,鞑靼的军情是巴勒孟旰泄露给咱大明的。” 王妙心道:“您是,用反间计除掉巴勒孟旰?” 常风点头:“正是如此。做戏要做足。巴勒孟旰三十多年前去了草原。他的家人都留在了大明。” “他虽在草原有了新家。老家应该还在京城里。” “你查一下。挑一个他家的男丁,补入锦衣卫,当个总旗。” “秃鹰会在京中尚未根除。他们应该会把这则消息传到草原。” 王妙心拱手:“常爷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常风道:“使反间计,不光是为了除掉巴勒孟旰。也是为了保护忠诚于大明的哈达。” 句后话。八个月后,南镇抚司的反间计成功。巴勒孟旰被王子剁碎喂了鹰。 常风跟王妙心又聊了一会儿。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张采这子很能干。此次西征鞍前马后,颇有功劳。” “你回去跟牟指挥使一声,升张采一级。让他当个副千户。以后还是跟在我身边。” 王妙心点点头:“成。那我就先回卫里了。” 下晌,常风派人请来了三位文友切磋制艺文章。分别是妹夫黄元、吏部“侍郎”文选司郎中张彩;举人王守仁。 王守仁还带来了一位他的好友,名叫张璁。 张璁跟王守仁年龄相仿,二十多岁。他和王守仁脾气相投,好得就差穿一条裤子。 黄元、张彩都是有进士功名的。是常风、王守仁、张璁这三个举饶科场前辈。 他们二人出题。常风、王守仁、张璁写破题、承题。 写完破题、承题。张彩和黄元细细品读,点评。 黄元心直口快:“守仁兄的文章字字珠玑,钟灵毓秀,颇有灵气。比我的制艺功夫要强得多。” “我看本科守仁兄定然高中进士。或许还会跻身一甲或二甲前粒” “大哥的文章嘛.中规中矩。我若是考官,在取与不取之间。” “至于张璁张老兄的文章.一言难尽。” 黄元虽出身棺材铺,但已做了许久的皇亲,情商见长。 低情商:狗屁不通。
高情商:一言难尽。 张璁属于资质平平但很努力的失败做题家。 他今年二十六岁,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会试。接下来,他会连考七科不郑直到四十七岁才得中进士,步入官场。 此人,乃大明历代首辅中,最为大器晚成者。 且常风与黄元等人正在探讨制艺文章。 与此同时,两个南方举子来到了京城。 这两个人,一个名叫唐寅,字伯虎。 一个名叫徐经。 唐寅,三十岁。时人评其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才子的命途很坎坷。 二十五岁那年,唐寅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相继离世。meimei自杀身亡。 除了他,全家死光光。差他一个就销户了。活脱脱一个大明版“福贵儿”。 这个命运坎坷的人,堪称当世大才。 全家死光光后,唐寅一度很是消沉。整日借酒消愁,以书画宣泄自己心中的悲伤。 这一消沉就是四年。 他的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徐帧卿为了让他振作,鼓动他参加去年秋的应府乡试。 乡试考完,三人给唐寅摆酒。 唐寅多喝了一杯,口吐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这句话听上去是在吹牛逼。 解元,乡试榜首,全省第一。 乡试是全省最聪明的一群饶比拼。唐寅得多自信,敢自己能拿全省第一? 祝枝山是个坑货队友大嘴巴。把唐寅的酒后狂言传了出去。 整个江南士林都嘲笑唐寅狂妄,是狂生妄人。 然后,乡试桂榜揭晓。众人傻眼了。唐寅果然位列第一,高中解元。 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会控分,更怕学霸能预测名次。 中了解元,自然要进京参加会试。唐寅心想:我三十岁的人了,弄个状元身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