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帝_【23】 天王定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3】 天王定都 (第1/2页)

    中兴三年二月初六,太平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天王洪秀全身披龙袍,坐着十六人抬的大轿,在数十名宫女和百名卫队护卫下,浩浩荡荡的入主江宁城。其他诸王也相续入城,进驻到原清政府的文武衙门和巨富豪宅,把两江总督府改名为天王府,建造天朝宫殿,定都江宁,改名为天京。

    占领江宁城后,第一要务就是加强防务,防止清军的反扑,这时,一路尾追而来的向荣已经到了江宁城南郊,在钟山一带建立起江南大营。向荣统率的兵力近两万人,从紫金山到七桥瓮一带,扎下二十多座营盘,布置成一个弧形。

    江南大营所处的位置地势险要,既可以威逼和攻击天京,又可以扼守太平军东进,阻止其向苏州和常州一带清军粮饷基地攻击。鉴于此,太平军在钟山上下构筑了坚固的天堡城和地堡城,与太平门的守军相互策应,对抗江南大营。

    镇江方面也是重中之重,位于天京下游,不仅是天京的外援,还是太平军向东发展进攻上海的基地。因此,驻守在这里的是太平军大将罗大纲,并派遣重兵防守,对抗驻守在城外京岘山和甘棠桥一带的五千清军。

    天京濒临长江,既是一道天堑,又是驻防的重点,因而,太平军水营就成了拱卫天京的一支重要力量。水营总部设在仪凤门外的大王庙,由殿前丞相唐正财提督统领,大小战船一万多只,集中停泊在下关江面及夹江之内,环以木筏和木城。

    江岸及洲渚上设有营盘、望楼和跑垒,上游重镇三山矶一带,扼守重兵,还建了数道拦江铁锁链,并派出十多艘炮船在天京附近江面上游弋,加强巡守。营垒还从各城门外向郊外延伸,在九伏洲、七里洲、中关、下关、雨花台、江东桥及上方桥等处,都筑垒如城,掘壕沟如川,构筑了坚不可破的防御工事。

    而作为太平天国的政治中心天京,防守更加严密,建立了城防统帅部,由北王韦昌辉统一调动和指挥。对诸王府和署衙也加强了保卫,各王府砌筑高墙,设置望楼,安设地雷火炮,派驻精锐护卫队担任警卫。

    城墙和城门也妥加改善,安置炮位,特别是城楼上也加了重炮,还储备了大量滚木雷石,派驻重兵。精锐之师大多驻扎在城外险要之所,有的雄踞制高点,有的依附民房,有的屹立在通城大路之中。这些营盘内砌望楼,外挖壕沟,营门口设置枪炮,在七桥瓮和朝阳门等处,也都派驻了重兵,加强防守。

    如此严密的防守力量,比大清的京师丝毫不弱,如果要强行攻城,付出的代价将是空前的。也是这个缘故,向荣的部队只能虎视眈眈,不敢越雷池一步,他那点兵力只能坚守阵地,寻机会sao扰。

    布置完防御工事后,洪秀全等高级将领开始着手按拜上帝教的教义,改造天京城的政权和社会组织。按照以往的惯例,天京城开始了圣库制度,将居民的财产全部没收,由太平天国政府统一分发口粮。南京城内的家庭全部解散,把男丁全部编入军队当兵,女子除选少数机灵美貌的进入诸王府担任女官和侍女外,挑选善于女红的编入锦绣营,其余编入女营,老弱病残则特别挑选出,编入牌尾馆,做点简单的粗活。

    城内废除了所有的工商业、手工业,那些有手艺的匠人编入诸匠营,实行军事化管理,生产工业品。在洪秀全的眼里,除了农业生产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外,商人是社会的累赘,会削弱整体财富,毫不留情的把商人清除出“天国”。手工业产品也成为一种非必要的,可有可无的东西,洪秀全同样不承认其创造社会财富的地位。

    太平天国的社会组织形式,按《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彻底废除土地私有,建立了一切财产公有的制度。用军队的方法组织起群众,以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为一军,设立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乡官。

    基层组织“两”则为二十五家,所有施政对象都以二十五家为基础,由两司马管理。凡二十五家中,设有国库一所,保管公有生产物,俱用伍长及伍卒担任,使二十五家成为一个农村公社组织。

    这套方法在管理农村上面,取得一定效果,把所有农民的生产、分配管理实行军事化管理,有利于作战。但是在城市里就很难推行了。此项制度完全是一种空想,有悖事物的规律,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平均和公有,除非人们毫无贪恋,也没有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